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新文科”创意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践与探索 ——文学院新教改新探索 (上)


  文学院 冯肖华

  在国家全面贯彻落实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改背景下,我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双创”教育、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新文科”创意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践与探索》,是文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施所推行的一项教改工作。

  一、教改形成过程

  文学院是我校建制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办学积累雄厚的优秀院系之一。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0名。 早在2015年,文学院就如何提高中文学科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特制定了《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辅修式培养方案》。此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创意写作应用型能力”的提高与强化。几年来,文学院在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辅修式培养方案内容,在历经了中文学科第一课堂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理论的打底教学,和扩展了第二课堂大文化创意写作的实践教学,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学创作、文案策划、新闻采访写作多科交叉的新文科教改新路。

  教改使学生得到了实际锻炼,不仅在文学创作、文案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方面有了普遍性大幅度提升,同时涌现出了“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优秀拔尖人才王震(笔名王闷闷,汉文2013级);涌现出了封宝宝、尚琨、温雅、苟蓉等文学创作优秀可造人才;涌现出了334名跻身研究生、公务员行列的优秀社会人才。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创意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实施,因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6年全国冰心青少年文学大赛组委会授予我校“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学校”,2016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学院奖组委会授予我校“年度最佳组织院校”,2017年陕西省大学生诗歌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学院“最佳组织单位”,2017年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成功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培育项目。

  二、教改内容介绍

  《“新文科”创意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践与探索》教改,其内容概括为“五一模式”,即一个目标,一项制度,一类平台,一组成果,一批人才。

  (一)一个目标设定

  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教改成功的前提。文学院针对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以及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将实践性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置于教改的首要目标,确立了立足人才应用技能,按照一专多能,鼓励双创,院校与社会多级组合,共同打造,复合培养的方案实施模式,来造就既有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创意写作能力的“双能型”应用人才。目标的确定和方案的确立,与当前国家层面提出学科交叉,培养新兴文科拔尖人才,打造文理工艺相结合的融媒体平台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新模式相吻合。

  (二)一项制度保障

  一项制度的出台,是对教改保驾护航的法定规约。本成果是在院校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得以顺畅展开和推进的。院校先后制订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辅修式培养方案》《文学院创意写作特色学科建设概要》《文学院本科论文写作规范要求》《文学院教学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作为推行本成果实施的政策面的支持。与此同时,对教改配套体系的建构做了完善的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意写作训练;加大实践学分比;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打造《基础写作》精品课程;启动“创新教学”“翻转教学”“微课教学”新法;联动社会文化机构;设置导师指导制度,以总体建设分期实施,使制度规约实施于每一项体系环节中。如“文学创作培训班”、“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班”、“播音与主持艺术培训班”、“丝路散文奖”设立等重要教改体系环节就是在一种制度保障下的推进。

  (三) 一类平台搭建

  一类平台的搭建,给教改开辟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成果的实施,其创意写作平台的搭建和提供是重要的环节,院校为此予以政策、经费的倾斜,做出了较大的实际性支持。

  1、成立文学机构平台。搭建“文学创作研究院”、“散文研究所”、“文化研究所”、“紫香槐文学网站”、“紫香槐文学社”、“终南文学评论社”、“国学社”、“读书会”、“诗词创作社”、“书法绘画社”,使之常态化运行。

  2、创办文学刊物平台。创办《散文视野》《陕西诗词界》《三秦楹联》《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报》《终南文学评论报》《终南书韵报》《国学报》《紫香槐散文网》诸多发表园地,助力学生创意写作的发挥。

  3、提供文学活动平台。“文学创作培训班”举办十二届,“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班”举办五届,“播音与主持艺术培训班”举行四届。中国首届“丝路散文奖”的设立和评审。中国散文学会西安创作基地的落户。十二届紫香槐网络散文奖的设立和评审。全国首届国学与德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三届陕西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研讨会的召开,等各类创意写作活动的如期展开。

  4、专家作家授课平台。几年来先后聘请外地专家王殿卿、张践、韩星、王宗仁、红孩等;本地作家贾平凹、高建群、肖云儒、冯积岐、朱鸿、党永庵、李国平等;高校教授段建军、李西建、刘炜平、李震、韩鲁华等。形成了专家、作家、教授,学院、社会、课堂、文学团体互为一体的创意写作教学体系。特色教改机制的形成,有力的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创意写作的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四)一组成果概览

  一组成果的胜出,不仅是一个明确目标的产物,也是检验教改模式是否科学、适用、切实和可行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教改参与教师以身示范,完成了诸多创意写作新成果,主导和推动着此项教改的前进。与此同时同学在新教改模式的引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在提升着自己创意写作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获得了许多项令社会、学界广泛赞誉的原创新成果。师生互为,教学相促,形成了浓厚的文科创意写作的良性氛围。其成果收获分类如下:

  1、教师成果收获

  阶段获奖成果产出(重要获奖):

  (1)2018年陕西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

  (2)2018年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1项。

  (3)2017年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4)2018年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5)2017年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6)2017年全国网络文学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1项。

  (7)2016年全国冰心散文奖优秀作品单项奖1项。

  (8)第十一、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

  (9)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

  阶段项目产出:

  (1)2016年:秦汉长安城南潏河之慕邻南山地域文化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2)2016年:新媒体冲击下西安地区都市类报纸发展路径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3)2016年:“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品牌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4)2016年:“一带一路”视角下“品质西安”建设媒体报道话语分析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5)2018年:《“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商品牌”的全媒体建构策略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6)2018年:西安红色文化产业化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

  阶段成果产出:

  (1)《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2) 励志叙事与情爱描写价值的错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 1 期。

  (3) 多重生活理趣与多维文化思考,《西北大学学报》2017年第 3 期。

  (4)欧美文化中国潮的新机与隐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5)柳青文化心理特质的当代价值,《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 2 期。

  (6)黄土地特殊从业者的生命悲歌,《延安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7)寻找文学形象创造中的生命本相,《唐都学刊》2016年第3期。

  (8)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层次性评估方法,《教育观察》2015年9月。

  (9)浅析政务新媒体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8年6月。

  (10)从“懒政”到“点赞”: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危机的应对,《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9月。

  2、 学生成果收获

  阶段获奖成果产出:

  (1)2016年获“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学校”1项,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组委会。

  (2)2017年获陕西省大学生诗歌大赛“最佳组织奖”1项,大赛组委会。

  (3)2016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年度最佳组织院校”,大赛组委会

  (4)2017年获陕西省大学生诗歌大赛优秀作品三等奖1项。

  (5)2017年获陕西省大学生诗歌大赛“网络人气奖”1项。

  (6)2016年第一届“浩然文学奖”优秀作品入围奖1项。

  (7)2016年“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优秀长篇小说提名奖1项。

  (8)2016年“包商银行被”全国高校文学作品优秀奖1项。

  (9)2014年第六届“祖国好”华语文学大赛优秀作品奖1项。

  (10)陕西省首届生态文学大赛优秀作品三等奖2项。

  (11)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3项。

  (12)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一等奖2项。

  (13)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大赛优秀奖 33项。

  (14)2014年湖南省第二届“潇湘杯”网络文学大赛二等奖1项。

  阶段原创作品成果产出:

  (1)长篇小说《咸的人》,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年。

  (2)长篇小说《米粒》,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3)古诗词集《夜泊诗词》,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6年。

  (4)中短篇小说《寄居者》《戴面具的列车》《爱在西城遇见你》等刊于《延河》《作品》《滇池》《文学港》文学大刊。

  (四) 一批人才输出

  一批人才的输出,是教改目标设定,抵达预期的实证。本成果给学生带来了切身的实惠,学生凭借扎实的功底在“双考”中,在文学创作、新闻采访写作中人才冒尖脱颖。

  1、文学创作拔尖人才

  优秀拔尖人才王震(笔名王闷闷,汉文2013级),在校就读时出版长篇小说《咸的人》《米粒》,在《延河》《散文选刊》《作品》《滇池》《青岛文学》等文学大刊发表《戴面具的列车》等数十篇中短小说原创作品,被媒体称为“文学陕军90后新秀”。2015年被陕西作协“八零后作家培训班”以90后代际人才选拔入班。2016年被陕西省文化厅以优秀创作拔尖人才,遴选进入“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同时,王震新作《零度风景》《日月》《桃之夭夭》,2019年将分别由西安出版社、花城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出版。王震同学文学创意写作的成功典型极大地鼓舞了同学的创作热情,也佐证了《“新文科”创意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践与探索》教改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创意写作可造人才

  在文学创作的群体中,同样涌现了一批封宝宝、尚琨、温雅、苟蓉、李攀等文学写作的可造人才。获得了陕西省首届生态文学大赛优秀作品奖、陕西省大学生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等多项荣誉。一个较大的创意写作群体基座在壮大。

  3、“双考”社会优秀人才

  近三年来在“双考”的群体中,已考取各类专业研究生、各级各行公务员334名。其中不凡“211、985”名校,如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