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同学是我院第一批整体进入二本线的学子,就学状态普遍较好。为进一步加强文学与新闻系各专业的建设,提升同学们的就学水平,促进相关专业出人才出作品,12月11日下午,学院在第一会议室召开了文学与新闻系教学工作座谈会,刘院长、李彦亭总督学、王好学副院长、系部发展中心主任姜春峰老师,文学与新闻系主任冯肖华教授、文学与新闻系宁克俭副教授及专职教师和散文研究所、师资发展部、双考办、文化工作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姜春峰老师主持。
会上首先讨论了由文学与新闻系草拟的“人文素质辅修式培养方案”,冯肖华教授对这一方案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细节进行了介绍。其主要措施包括在文学与新闻系开设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简称“三字一话”)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经典名篇诵读、名著选读、影视剧鉴赏、原创作品提交等辅修课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并对相关课程的数量、质量要求及上课方式和师资安排作了细致的量化表述。
与会人员围绕这一方案进行了商讨,有的老师建议将方案中涉及到的“三字一话”课程有组织地开展,以保证其授课效果。有的提出将“三字”中的钢笔、粉笔并为硬笔,许多老师接着讨论了如何实施这一方案的细节。
院长认为文学与新闻系提出这一方案很好,这是系里加强专业建设的具体表现,其他系也要这样。但我们今天要对文学与新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院长举例,比如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怎么样?应重审,《大学语文》不光是教知识,还有价值观传播在其中。许多老师开始就文学人才培养纷纷发言,有的老师建议针对文学与新闻系同学的专业特点,开设播音教程,学习语言表达艺术,助力将来的就业。有的老师还举了同学中文学苗子的事例,如12级王震同学已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专著,同样是12级的张震宇同学已成网络写手,所发的长篇小说很有点击量。针对此点,有的老师提出设立创作孵化基地的制度化建设意见,有的老师认为关键是发现人才,怎样才能把一些苗子尽早发现,给予培养。针对此点,有的老师提出了学院每年搞一次文学创作笔会的建议。其他与会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比较中肯的建议。
随后,院长对我院文学与新闻人才培养作系统发言。院长高度评价了王震和张震宇同学的创作,称他们为“双震”,说将来他们可能震动文坛,因为他们是陕北著名作家路遥的同乡,而且有志追踪路遥,人常说“有志者事竞成”,文学创作是很辛苦需要强大自制力的事业,关键是立志。他们现在有志气,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路遥第二”,并提议可以为王震同学的小说举行校级乃至省级的作品研讨会,邀请省作协的作家参会,也可以借机向省作协推荐文学陕军的后起之秀。其他同学正在创作中的同学作品也可以开研讨会,要在学院范围内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作的良好氛围,为同学们提供有利于创作的优良条件。院长肯定了文学创作人才孵化基地的提议,提出以散文研究所和陕西作家群为依托,为热爱创作的同学建立强大的导师团队,不定期地开展文学笔会,进一步发掘文学好苗子。对发现这些好苗子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院长说“做不成千里马,可以做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不断推动学院在这个领域内出人才出作品,提升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院长强调,为培养出优秀人才,学院已有许多超常规举措,比如为创作同学提供单间宿舍,资助同学出书等。与此同时,我们的相关教学工作也要更上水平,比如《大学语文》教学,就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还有价值观传播作用,要写出好作品,老师要有好的引导,不能拿错误的“三观”与方法论引导同学,比如不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引导同学,那是个政治奖,照那个模式写不出传世的好作品,只能写出媚外作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攻击领袖的“弹洞前村壁”,认为这是“欣赏战争”,这个老师这样讲就事非不分,战争从来有正义非正义,正义战争当然要赞美,非义战争要谴责。
院长接着深情地回顾了学院在鼓励文学创作方面的渊源和做出的积极努力。早在2005年学院就成立了散文研究所,由陕西著名散文家陈长吟担任所长,并开通了中国散文网,学院网站开辟了专门的栏目为同学作品提供发表平台,面向全院文学爱好者开设了文学创作班,邀请专业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指导,举办“紫香槐杯”网络文学大赛,出版紫香槐散文文丛等等,种种举措一直持续至今。现在更增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班,散文研究所也派遣作家常驻,并通过西部散文家论坛等和陕西乃至西部作家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往来关系。学院致力于鼓励文学创作的努力也渐渐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学院老师、同学出版文学作品不断,如今更是掀起了一股鼓励、支持、投身文学创作的热潮。相信在文学创作人才孵化基地成立之后,必将使我院成为广大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沃土,成为未来文学陕军新生代的摇篮。
最后,冯肖华教授结合座谈内容进行了表态。表示文学与新闻系将全力配合学院发展大计,不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建立以教师为主干的文学评论骨干团队,为学院文学事业的发展助力添彩。
本次座谈会无疑是文学与新闻系新时期发展的绝佳契机,相关专业将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更多的人才将不断涌现,和学院一起共同提升,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站记者 董海霞
文学与新闻系座谈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