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文学与新闻传播系召开学初工作会议,系主任冯肖华老师就“目标与规律”、“任务与行动”两个议题与大家展开座谈。
首先,冯老师总结回顾了上学期工作,对可圈之优和可戒之弊作了详尽的评说。他说,文学系作为意识形态类学科,从事这一行业者务必胸存大意识、正能量,从我做起,风清气正本身强。因此,我们要严格尊崇 “诚实做人,勤勉做事”的系风要求,严格恪守“严守教学纪律,严肃授课内容,严明师德修养”的教风要求。我们上学期的工作思路是:一个定位、两个职能、三个中心。一个定位,即基层教学单位,也就是说立足课堂每一个环节,把书较好;两个职能,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合格人才,配合学院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各种技能训练;三个中心,即坚持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活跃学术氛围,要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找差距,使其更为完善。为此,全体教师作出了应有的奉献,可以说“三个中心”的工作是突出的。
在坚持教学质量工作方面,我们的质量目标是“提高型、成熟型、潜质型”,最终向“潜质型”推进。上学期组织教学问题研究会3次;组织教育厅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观摩会1次: 组织评教信息通报交流会1次;组织期中教学工作检查例会1次; 组织2011级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会1次; 组织汉文2014级课外阅读倡导促进会1次。12名教师,承担 21门课程,授课量 2504 学时。评教优秀 17 门,良好 3门,中等1门。
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方面,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上学期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项,其中省政府项目4项。倪童、苏静、赵苗老师积极主动去做;发表重要、核心期刊教学研究、学术研究论文 47篇,其中院学报、院网论文 36篇,外刊11篇。倪童、祁琪、鲜宁、占琪老师积极主动去做;完成胶装22万字的全系教师的教学研究论集1部《教学研究与学术新论》;指导、参与、主持2014级毕业论文答辩30人30篇。冯肖华、宁克俭、苏静老师参与;依照学院安排撰写“汉语国际教育”新增专业的论证报告工作;“网络与新媒体”新增专业论证撰写填报工作。冯肖华老师负责申报工作。
在活跃学术氛围工作方面,我们的宗旨是“配合主流教育,开展学术活动”。上学期举行汉文2014 级“路遥精神,惠泽后人”学术报告1场,参加人数210余人。冯肖华老师主讲; 结合中国现代文学课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课外经典影视作品鲁迅《药》、《祝福》,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的观看。冯肖华老师组织;参与省作家协会王闷闷小说《咸的人》研讨会,并撰写推介文章。冯肖华、宁克俭、苏静等多位老师参与;参与省青年散文家协会创作座谈会(我院召开)。冯肖华、宁克俭老师参加;组织广告、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全国第十三届广告大赛,学生获奖35项。张静老师组织;参加学院运动会、海棠花节、捐助活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成立大会、拔草劳动等院级日常活动。
总之,上学期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也暴露出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倚重上课的满足,科研提升力度不够,后劲不足。一人多课多头,专业不专浮泛不精,等等综合性的问题,这些也可能是普遍性问题。如何破解,冯老师提出了要求和措施。一是树立重课重研的双向意识,给大家讲明利害,晓之以理,敦促其观念转变。二是开展系内科研交流工作,学科联合,在如何选题、选刊物、投稿等具体问题上进行培训示范。三是在系范围内做好人课调整,专人专课专任的课程定位,专业强化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冯老师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大学教师要有成就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不应该为琐事缠身牵绊而不能前瞻。
最后,系主任冯肖华老师就本学期工作作了宏观安排。他说,大学的教学工作因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表面看起来似乎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似有固化模态,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看似“重复”,而关键问题在于学科、课程内涵的不断提升。所以,本学期我们仍然沿着“一个定位、两个职能、三个中心”的目标,在学科建设,授课质量,学生技能,相关文化知识的增容方面提升内涵,加大力度,目标有序地推进。拟分期计划安排系内优秀教师教学观摩活动1次;组织教师科研项目申报指导讲座活动1次;组织系内学术论文写作相关具体问题座谈交流活动1次;安排2015级“中文课程学习方法”专题讲座活动1次;安排2013、2014级“图书资料的查阅方法与技巧”活动1次;组织写作特长生(王闷闷)文学创作经验讲座活动1次,等等。鼓励教师业务冒尖、创新,鼓励学生各种技能、特长冒尖、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心、费心、操心,共同把系上的工作做好,迈上新台阶,出现新气象。
那么就当前系上工作观察来看,我觉得主要存在问题是大家内在工作动力不足问题,尤其中职教师值得思考。按理说,随着中级职称的晋升,其工作动力,学术钻研兴趣,自身文化修养,荣誉价值取向正处在自在的上升阶段,以谋取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向往才对。而现状却出现了初级职称者在迈动,中级职称者在停动的“二律背反”的现象。我觉得个中同样有一个关注、把脉高教发展前景的误区,那就是认为民办院校高级职称晋升无望,中职到头,于是灰冷心里和退却情绪产生。我认为这是不能正确看待教育形势迅猛发展的短视的无知行为。放眼当下,政府放权,教育自主,一切都在预期框架中向着合理方面改变。最近的9月1日,又有多项新法规出,如中小学老师也可评教授等等。从长远看,民办院校晋升高职、硕士授权、项目审批、自主办学等等新政的开闸将为期不远。即使当下就公办院校副高晋升的要求条件来看,我们老师也是可以达到的。如现行副高晋升,政策硬性条件规定,在项目方面有“主持1项已结题的教育厅项目”,或“省社科项目课题成员前3名”即可(我们已有好多老师达到了);在论文方面规定有3篇代表作即可(3篇核心最好,两篇核心也行);普刊论文方面有10篇左右即可(呈现一个量);在教学工作方面有完成年160学时即可。这些都具备了,就可以申报参评了,也就是说评副高达标了。如此看,这些基本条件并不难,中职老师们为何不瞄准去做呢?为何不先取得这些成果来丰富、装备自身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旦政策许可开闸,你便一步即登。所以,打掉畏难情绪,排除心理障碍,尽快走出误区,向着你心中的目标推进,目标即达,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大学教师要有成就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不应该为琐事缠身牵绊而不能前瞻。希望各位细细想想。
既然身在大学,本就应节节向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稳就中职,满足现状,年复一年,便丧失了自身的动力激情,其无为,无聊,无趣也就袭上心头了。与其这样,与中学教师有何两样呢!因此,各位老师,在孩子渐大,家务减轻的情况下,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优势下,抓紧机会,抓紧时间,成就事业,实现目标,这才是正路、正道、正事,于国于校于己有益。祝各位成功!
目标明确,任务在即,行有规戒,动就在其中了。座谈会在严肃的气氛与老师们有所深思中结束,大家对冯老师的语重心长,启发开导敦促表示感谢。逆言衷耳利于行,动力将会迎来新的改变。
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