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记得考研面试后前去拜访大学时的系主任,当年的系主任已经荣升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副校长,老师的桌子上一如既往地堆满了山一样的书。这位还不到40岁、享受国家特贴的年轻教授,听到自己的学生通过了研究生面试,兴高采烈地推介自己刚刚申请的国家级项目,具体名称是什么不记得了,但我清楚地记住了三个字——“城市化”。从那一刻起,这三个字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跟着老师一起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城市化的知识,以城市化为主题撰写、发表文章,以城市化为主题,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10多年过去了,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很少像在读研期间一样系统地、详细地深入研究,但是却始终在关注着城市化的动态。

  前几日,在省图书馆看见了一本书《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农民离开土地不就是到城市赚更多的钱,成为市民吗?离开土地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他们会过得更安逸、更舒适、更有尊严,这些都是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意,难道还有其他的答案?带着好奇的心理,我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了下来,我想它可能会告诉我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

  这本书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老师和赵晨鸣先生编写的一部著作。正如温铁军教授在序中所言,这是一部充满着对农民的感情和中国农业责任的书。它不像一般的学术专著,有大量的图表、海量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的模型公式。全书五章内容,前四章都是纪实性的调查报告,每一章都有10篇左右的短文,通过案例的形式,让人深省“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让我们这些常年居住在城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认识了农民、认识了现在的农村,而不再简单地认为城市化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把农村变成城市。

  一、一定要离开农村。在农村,离开农村几乎成了所有人努力的方向: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否则就只能当农民”;老师教育学生“考不上大学、没出息,就只能当农民”;社会为他们树立的一个又一个榜样,都是怎样成功离开农村的典型。农村的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城市化,但是他们从小的志向就是离开农村,到城市去!

  自古中国“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居无定所”都是人生的悲剧,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却都变成了一种时尚,在农村广为流行。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忍受孤独、寂寞、歧视而去追求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呢?

  1.“靠天吃饭”是对农村生产最形象的描述。用经济学的术语描述就是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太大,即使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改变大自然随时会用其残酷将农民辛勤的劳作顷刻间化作乌有。旱了、涝了、热了、冷了、冰雹、刮风、霜冻……老天爷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使他们血本无归。

  2.收入低。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七八个小时都在忙碌,换来的收入不够孩子上学、不够老人看病,全家人只能吃咸菜加馒头。如果是单凭种植业、养殖业,哪怕是高水平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民也最多维持一个温饱水平,温饱就是他们追求生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3.即使农业挣钱也不愿从事农业。近些年,农村开始大面积推广大棚种植和大棚养殖。大棚的推广,可以缩短成长期、增加产量、提前上市、提高销售价格。但是到过塑料大棚的人都知道,里面污浊的空气,冬天还可以承受,夏天的高温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大棚种植也并不是那么十拿九稳的,这一季能收2万,下一季可能就卖不出去了,但是砖墙、铁架、棚膜都需要投资。

  4.歉收年亏钱,丰收年照样不赚钱。记得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片场景:农田里大片的胡萝卜无人问津,去年这个时候1.2元,现在0.2元,有人来收购,老百姓说,你把好的拔走,差的留下,买到最后1斤8分,一亩地长了4000多斤,才卖320元钱。重播秋收,那得是多么漫长的过程,红红的胡萝卜凝聚了一家人多少心血与汗水,320元就是他们的回报!明年他们还种吗?

  二、真不知道以后谁来种地。

  哪些人留在了农村?谁在经营农业?老农民能建设新农村吗?谁是未来的农民和新农村的建设者?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了解关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人都会发出的疑问。目前中国2.33亿农民工中以青壮年男性居多,留在农村务农的很多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2012年,中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6000万,留守老人5800多。走在乡村的道路上,看见的是老人、未成年的儿童。

  年轻一代的农民,他们大多接受过比父辈更好的教育,也有比父辈更开阔的眼界,从学校毕业后大多到城市寻找工作,争取赚取更高的收入。他们不懂种地、不愿种地,对土地没有像父辈一样的感情,土地对于他们不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土地对于他们而言,可有可无。

  老一代农民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农民种地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与土地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种地;不管种田赚不赚钱,都要种地。腰弯了、腿疼了,手麻了,他们仍然在挣扎。正是这种深厚的感情,维系着中国近年来农业的生产,还能保证中国的粮食生产连年增收。但是,毕竟他们已经老去,农业生产不能靠对土地的感情去维持,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应用到极致。

  身处农村的儿童,也不可能是未来的农民。他们之所以还在农村,是因为城市不会给他们低廉的教育,父母在城市还没有立稳脚跟、父母的收入还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条件有朝一日会实现,他们会比父母更早离开农村。

  未来,谁是农民?

  三、我们将来吃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的饭碗永远都不能端在别人手上。老一辈的农民对土地充满着感情,他们一辈子都在倾情种地,但是他们渐渐老去了;年轻一代农民对土地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他们不想种地也不屑种地;更年轻一代的农民可能会比他们的父辈更早离开土地。没有人种地,将来我们吃什么?

  2013年12月13日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罕见地把“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任务,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能否守住,城市化的过程在逐步蚕食着土地,农民们又不热心于耕种土地。据财经杂志报道,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外,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然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这一系列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担心——13.5亿中国人未来吃什么!

师资科:白春梅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