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从板桥三竹之说看艺术创作规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

  郑板桥是清代大画家、大文学家,他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擅画兰、竹、松、菊等题材,尤以竹子成就最高。上文所选即为他的一段论画竹的文字,文中提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而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个过程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从观察、构思到完成的一个全过程,并且他也提到说“独画云乎哉”,说明并非只有绘画是这样,其实这是向我们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无论哪种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都要经过观察、构思、实现这样三个阶段,而郑板桥提出的“三竹”之说正好体现出生成审美意象到创作完成作品的三阶段。

  一、眼中之竹。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首先要有它的来源,这里说的“眼中之竹”,实际上就指的是生活,也就是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造化,是客观物象。当艺术家在面对生活或大自然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物象本身,这种物象的结构、造型、色彩等等客观因素又会跟艺术家的情趣、爱好发生一定的关系,其实当一个艺术家看到一个物象并对它产生感情时,这个物象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象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艺术家赋予了植物人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客观物象就会刺激艺术家产生想去表现它的欲望,自然就要去详细的观察,研究,从而形成起初的“眼中之竹”。

  二、胸中之竹。

  如果说“眼中之竹”还仅仅是客观物象的话,“胸中之竹”就是融入了艺术家情感、寄托着艺术家审美情趣的、经过内心世界的加工提炼而在脑海中形成的意象,这个意象已经完全不同于客观的物象,它是高于生活的,是经过了艺术家主观的取舍提炼的。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此时的物象被艺术家赋予了人格,一切与之相联系的品格情操在这个时候一起撞击着艺术家的心灵,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艺术家的主观构思。

  三、手中之竹。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把主观的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家看到客观物象,再在心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意象,而真正作品的完成还是要看艺术家最后的实践活动,就是将承载着自己情感寄托的主观意象物态化的过程。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跟艺术家当初的构思并不完全一致,于是郑板桥又说道,“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就指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与艺术家的情感变化、艺术创作的工具材料密切相关,但是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着各自的创作方法,艺术作品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反映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无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还是“手中之竹”,最终还是表达的“竹”的品格。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经过艺术家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完成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又常常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这也是郑板桥在他上面的这段画论中告诉我们的。

艺术传媒系:王玉堂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