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孔子——“三人行,则必有吾师。”


  “生而知之者”,常说孔子,因为他并未进入当时的学校、接受贵族的教育;因此,有人认为他生而知之。

  孔子,鲁国昌平乡陬邑人,父为陬邑的邑大夫;孔子名“丘”,号仲尼(丘,尼山祝祷后生下孔子,故以小山丘尼山为名号;仲,行二。)。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然而却有着坚韧刚毅的性情、然后担当大任做出成就,如韩愈等。孔子三岁丧父,加上出身不好,所以幼年全由母亲教育,后来逐渐在社会中不断地自学自修。

  孔子家贫、为了生存就得有个职业,这就妨碍了他的求学。一般有志向的人很少甘居人下,万不得已做不了大官,那就守个城门,看管个图书等。因为苟且做了大官,但并没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徒占高位、反倒是耻辱。孔子却并不忌讳做一些小官:管理仓库的粮食,管理田苑的牛羊。但孔子受礼不越位言事,只问仓库账目是否符合、牛羊是否肥壮。

  这样,他就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无所不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几乎逢人必问、每事必问:孔子28岁时,郯国诸侯郯子来鲁国上朝,和旁人谈及少昊氏以鸟命官,孔子就认真地去拜访郯子请教这件事情。

  甚至有时喋喋不休的问题让别人厌烦、批评,如鲁国太庙举行大典、孔子就十分有兴趣,滔滔不绝的提问。有人批评说:“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他每件事都要问人,我看他一点礼都没学过。”

  孔子答道:“太庙所行的大典十分复杂,我要问个明白,才免得跑错、或站错了,问了再做,才合乎礼。”求知应该忠实,知道才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要说不知道。

  韩愈说“孔子无常师。”孔子自己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追慕古贤人而积极努力求学,差不多以人人为师,不耻下问;更重要的是,学问不仅是书本知识,应该以做人的道理为最重要,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文学与新闻系:倪童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