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 王即之
张平先生的国画作品倍受圈内关注已有好些年了。从艺四十多年来,他稳健地走着自己的路,在不断地推出新作的同时,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也逐渐凸现出来。先贤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以此来考量张平的艺术之旅,我以为他的作品大都是建立在其扎实的艺术功力之上的,以刻画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主旨的艺术品。可以说他首先是抓住了绘画的根本,才使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了。在艺术上他有自己坚定的目标,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努力提高两方面的能力:即传统中国画的写意造形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的日积月累能力。就前者而言,他在不断地走进传统,学习先贤。
据我所知,张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为何海霞大师的门生,与何大师在西安香米园有过比较频繁地接触。在此期间他耳濡目染、心慕手追,把老师传授的秘笈比较完整地吸纳过来,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后者而言,他在致力于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对书法、诗词歌赋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这从他的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立意、构图、题款即可见一斑。他的题款书法很拙,而题目却很雅,通常是很贴切的一句古诗或者化用古诗,显得很有档次。他的画面特别讲究阴阳关系的处理,只要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构图,他会从近到远,从大到小,一层一层,一枝一叶地解读自己的作品,从黑白、大小、聚散、正斜、前后、远近等方面表述自己的审美观和方法论。他说得很专业以至于太过深奥,几乎近于玄学了,但不得不承认他说得的确是头头是道,不离大道,几乎无可辩驳。
自从何海霞大师调到北京后,张平在美院学习时,又受到张之光先生高雅格调与情趣的影响,从而画风有了一定的变化。随后又在王忠义老师那里寻到了些许中国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在笔墨情趣方面又有了大的飞跃。有其画便有其人。张平其人一如他的山水画,三分露,七分藏,看似木讷顽愚实则慧心灵根,“性中自有大光明”(《红楼梦》)。张平是个多面手,能工能写,能大能小。他有时用以线条勾勒为主的手法作画,有时用以块面和色彩造型构成的现代装饰手法来作画。他的画特别讲究笔墨,笔以偏正之姿,湿以活气,墨以积聚之变,显以韵味。
他曾几次给我讲其师传授给他的秘诀“自然为伍,以我家法”(何海霞语)。使我也大受裨益。应该说何海霞大师的这个绘画思想,对张平起到了极大的指导意义。据我对张平画作的了解,他无论用何种技法作画,都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他对大自然的虔诚与熟知,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艺术创作中他能够一以贯之地正确处理好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既注意内涵美,又注意形式美。可以说,他在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性,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绘画语言。他既钟情于山水,又擅长于花鸟、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视野开阔并拥有各种绘画手段,所以他的画面语言非常丰富。他的山水总是在细节精致描写的同时,大笔挥洒,纵横取势,以显北方山水尤其是秦岭的恢弘气势,使人不由仰视观赏。一如郭熙所云:“《尔雅》曰:‘画,象也。’言象之所以为画尔。”(宋·郭熙《林泉高致》郭思序)。顺承此义而言,张平的山水实在就是秦岭之象也。在山水粗犷豪放的同时,他的小品又奇情写意,柔情似水,非常讲究笔墨情趣,令人生爱。
张平常常感慨地说“画画真难"。我想这是他发自内心讲的一句真心话,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亲身体验,也说明他在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凭着张平先生天性的顽强和对艺术的酷爱,相信他在未来艺术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会不断有新的成果奉献给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