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浅谈山水画中的皴法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和国画颜料等材料在纸或绢上进行绘画的画种,简称国画。按照表现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花鸟和山水三科。中国山水画同其它绘画一样,是一种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或手段。山水画在绘制过程中大致要经过“勾”、“皴”、“擦”、“点”、“染”五个主要阶段。“皴”,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特有的绘画语言。作为特殊的表现语言它是以干、湿、浓、淡的墨色,粗细、方圆、曲直、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山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不断创新,皴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 “皴”

  “皴”是用来表现山石峰峦以至树皮的纹理。石涛在《画语录》中说:“笔之于皴,开面也,”又说“山之为形万物,则其开面非一端。”可知“皴”“染”或“皴”“擦”,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山石质地的方式方法。对皴往往因理解不同,产生分歧的意见。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在《妮古录》中还把勾与皴分开来解释。他说“勾之行止,即峰峦之起伏,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纹理,顿挫”,这就是对皴的比较清楚的解释了。

  二 “空勾无皴”

  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兴盛于五代两宋。山水画在形成之初是没有“皴”这一说法的。现存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摹本中能够见到的作为人物画中的环境而存在的对山川树木的描绘为我们研究早期山水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它以勾线填色的方法表现山石、树木及水波,虽然树木和山石的比例关系不准确,但在结构和技法上,有了线条的出现,此时山水画并不成熟。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至今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画中山峦叠嶂,远近分明,人物、树木、山峦之间的比例合理,但山峦以线条勾勒填色,无皴无擦。之后经过唐代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直接继承和发展,展子虔山水画技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其作品中已有皴法出现,但总的来看却是勾多皴少,显得比较平板。到五代十国,皴在技法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原、南方都出现了大家。如荆浩、关仝以及南唐的董源,都是代表这一时期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两宋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皴法繁茂,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北宋的郭熙、范宽、李成,南宋的“刘、李、马、夏”,他们都摆脱了隋唐以来勾勒填色及渲染少皴的简单画法,在技法上增加了“皴”“擦”“点”“染”的方法,山水画讲究笔墨层次效果,技法日渐成熟完备。各种皴的技法被人们称为“皴法”,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纹理、质地、山貌。因此山水画从“空勾无皴”经过了历代画家的不断创造和充实,使得皴法形式丰富,名称多样。

  三 皴法的三大类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运用水墨关系来表现对象的一种传统技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山石,树木结构,体面转折及明暗变化,形体起伏等,塑造不同物质所构成的不同客观物象和体质。我们根据诸多种传统皴法的形式和用笔的不同,以现代绘画的观念将皴法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三大类。

  1.点皴:属于或接近点皴的有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顶头皴、马牙皴、泥里拔钉皴和米点皴等。在用笔法技法上,多以短促之笔画之。大多既适合表现石头坚硬而表面有损坏点的山峦,也适合表现石与土混杂的土质山峦,运用得好,有森森逼人之感。其中米点皴用圆润的横墨点来表现雨后山峦云雾缭绕的江南景色更是惟妙惟肖。

  2.线皴:线皴类的,有披麻皴、折带皴、解素皴、卷云皴、矾头皴、乱柴皴、牛毛皴、鬼脸皴、骷髅皴、弹窝皴、破网皴、游丝袅空皴。在用笔技法上,多以中锋松疏之笔出之,适合表现草木葱茏的土质和山峦。

  3.面皴:面皴类的多为斧劈皴、刮铁皴、雨淋墙头皴、拖泥带水皴、冰斯皴等。在用笔技法上,多以侧峰阔笔出之,适合表现坚实而陡峭的山石,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中国山水画是崇尚自然的产物,也是悦目畅神,陶冶性情的一种精神营养。深入生活,在自然中汲取素养,用心去体验在感受中得以总结,回归,升华,真正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艺术与传媒系:王玉堂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