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勒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呼吁着人类的和谐与自由,而在其长期的自由观思想的思考中,他时常说这样一句话:美是自由的形式。在席勒看来形式对美对自由,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性,他试图选取美、形式、人性、国家、自然、游戏这六个点切入阐述其自由观,以这六点来更好的表现自由观。而我们不难看出,自由与形式在他的自由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席勒认为,只有形式才能给人以审美自由,除了形式,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形式对于美、对于自由尤为重要。
关键词:席勒 自由 形式 活的形象
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没是自由的形式或象征。席勒认为,人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审美的人而非道德的人。而只有审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席勒美学思想的目的,并不单纯限于要控诉现在文明对完整人性的肢解,也不限于要为异化的社会和人性开出药方,而是企图通过美与艺术的教育手段,为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一种精神的慰藉和理想的归宿:“自由的人”有此作为一种审美乌托邦而牵引并烛照人类未来的前行之路。对此,席勒研究提出的公诉是:席勒写的戏剧和诗歌几乎无一不是在疾呼人类的自由。
“自由”是席勒美学所追求的境界,在他看来,自由并不是局限于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那么席勒到底是怎样来论说他的自由观的?他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其自由的?我认为席勒的自由观是对以往自由概念的成规的一种突破,他立足于其所处时代的现状,站在哲学的高度思索自由,解析自由,试图通过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结合形成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从而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他选取自由与美、自由与形式、自由与人性、自由与国家、自由与自然、自由与游戏这六个切入点进入,面面俱到地阐述其自由观,而自由与形式在他的自由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自由与美的讨论中,首当其冲我们就说了这样一句话:美是自由的形式。这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形式对于美、对于自由的重要性,同时形式也是美与自由不可或缺的条件。席勒所了解的“形式”概念是来源于康德的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康德“形式”的超越。他认为“形式”不是康德所了解的事物的外在形式,而是想象力所掌握的具体形象。这一形象应该自由地表现出,或者由自己决定。所以我们认为席勒的“形式”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指那种继承康德形式美学思想的先验理性形式;其二是指一种和谐的形式,即活的形象 ,这种意义上的形式调和了感性和理性、质料和形式,使之成为一个圆满的整体和大全;其三,对形式的欣赏是人所独有的,它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形式美学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类社会。
席勒认为,只有形式才能给人以审美自由,除了形式,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形式对于美、对于自由尤为重要。作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主动性,显现出精神界的自由;作为生命,美处在现实生活中,它具有被动的一面,应该服从物质界的必然规律。所以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所以席勒才会说:“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1】席勒想通过美来达到自由,他认为人类的幸福必须有美的陪伴,人自身的有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他感知到美时,他会自动步入无限性的追求路上。他以艺术作品为例,说:“在真正美的艺术作品中不能依靠内容,而要靠形式完成一切。因为只有形式才能作用到人的整体,而相反地内容只能作用于个别的功能。内容不论怎样崇高和范围广阔,它只是有限地作用于心灵,而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2】“那种构成作品经久不衰、独一无二的同一的东西,那种使一件制品成为一件艺术品的东西——这种实体就是形式,借助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或其独一无二性,使自己成为一件特定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不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内容。”【3】内容的展现不能脱离形式的存在,没有形式,内容就显得毫无意义可言。整体的美需要通过整体的形式显现,并不能局限于部分内容的凸显。内容不能直接通达自由,形式时至关重要的媒介。自由来自于形式的实现,“人给无形式的东西以形式,就证明了他自己的自由。”【4】这就表明席勒的“形式”是一个冲动的核心规定。人作为一个集体成员,不能单独生存于世,他必然要受到绝对的必然的形式性的法律、法规、法则的支配与控制,从而给一切可见的外在的事物加上一层共同认可的形式,这不仅便于人类认识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而且可以使人类社会避免成为呆滞单调的世界。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中,人自在悠游,显现其自由本性,显现出人类的美。什么是真正美的艺术作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艺术作品的真正美?一直以来这都是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喋喋不休的话题,没有定论。席勒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形式。没有形式,哪怕艺术作品的内容再丰富再圆满再精彩,它也不能构成真正美的艺术作品。因为内容是独特的,属于个人,而形式具有普遍性,属于人类共同的一种观念。正如马尔库塞所言:
席勒把形式看得很重要,但他言及形式时总不忘与内容挂钩。我们看他的一些语句,可能会觉得席勒否定内容而肯定艺术单靠形式。但是综观席勒的思想,他并不是否定内容以达到肯定形式的效果,只是有时候为了更突出形式而不得已这样为之,他坚持的主题依然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他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形式而牺牲他的实在,也不应该为了追求实在而牺牲形式。”【5】实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对于艺术、对于人、对于自由、对于美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美的最高理想就是实在和形式的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自由的真正实现也是实在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与交融,人性的和谐发展是实在与形式的融合相间,艺术的成功与否也离不开实在与形式的二位一体。形式是美与自由的重要的一极。
而这样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普通的一种形式,而是作为“活的形象”的和谐形式,艺术家通由这“活的形象”来阐释其艺术作品中蕴藏的审美意象。席勒是这样说的:“一块大理石, 尽管是而且永久是无生命的, 却能由建筑家和雕刻家把它变成活的形象, 一个人尽管有生命和形象, 却并不因此就是一个活的形象。要成为活的形象, 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 而他的生命就是形象。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 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的时候, 他才是活的形象。凡是我们判断人是美的时候, 情况总是如此。”【6】“活的形象”是最高形式的形式,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形式。哪怕是具有生命状态的人,他也不一定能成为活的形象;哪怕是毫无生命可言的大理石,它也可能成为活的形象。这就需要人的知性情感作为基础和媒介。当你对一个哪怕再美的人没有情感时,这一美人激发不了你内心的喜爱之情,这样一个美人纯粹只是摆设,于你没有意义;但当你面对一块没有生命的但经过艺术家精心改造并投入了艺术家满腔心血和情感的大理石时,你会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深陷其中,你不得不爱那块大理石,大理石也就在你的爱的情感中拥有了生命,于你就产生了非凡的意义。古代文论中常常用形神的统一来评价艺术作品,好的作品必须是形神的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这一说法,形成我们的创新观念:活的形象就是形与神的高度统一。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节奏, 这旋律, 这和谐等等, 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 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 而是具有内容, 有表现, 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 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中的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 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7】这很默契地传达了席勒的形式美学思想的精华——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
席勒的这些贡献不仅仅属于过去,同样属于未来;席勒的成就不仅仅继承了过去,同样开创了未来。席勒的自由思想中灌注了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人类永远的不可比拟的财富。他是一位富有哲思的伟大人物,他的形式美学拥有着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对人类社会的渗透。而形式美学也始终影响着席勒的思索与创作。
参考文献
【1】[德] 席勒著,徐恒醇译. 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46,
【2】[德] 席勒著,徐恒醇译. 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114,
【3】[美]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M]. 李小兵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79.
【4】[德] 席勒著,徐恒醇译. 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129,
【5】[德] 席勒著,徐恒醇译. 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83-84,
【6】[德] 席勒著,徐恒醇译. 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87
【7】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第3卷[C].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270.
师资科 祈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