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下午业务学习读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的一篇《如何上好课》时,谈到了小组讨论式的案例分析模式,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学生自己组织的一堂案例课。在此整理出来,一方面是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供大家思考。
背景:
由于我国东北一化工厂爆炸,除了导致人员伤亡外,还致使毒物质流入松花江,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连边境流域受到污染的俄罗斯也受到影响,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并成功解决问题,减轻危害。
要求:
运用帕顿和沙维奇的认定步骤对这一问题进行清楚界定,试说明这一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原因。
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即找到利益相关者——中国、化工厂、工人、居民及俄罗斯;这些利益相关者对该问题的影响——污染问题、安全问题、伤亡赔偿、国家问题等。
2、勾勒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该问题殃及拥有4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并迫使其停水4天,工厂饮食服务业全部停产停业;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辞职;俄罗斯强烈的投诉态度也使得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3、搜寻事实依据。第一、运用高科技术(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第二、派遣相关媒体、记者深入实地调查,走访市民搜集市民态度;第三、查阅类似水污染事件的解决措施,以“史”为鉴。
4、列举目的和目标。使水污染影响范围和程度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5、明确政策封套。俄罗斯成为该问题解决的一个大的封套,如果政策出台的解决方案另邻国不满意,势必会影响两国的矛盾冲突,届时,由此带来的危害将会更大。
6、匡算相关潜在成本和收益。这里的成本包括:人(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工人、市民)、物(解决问题的设备)和财(一切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资金投入);收益包括:若处理的及时并成功,那么付出的成本就会减少、工人及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及中俄的国际友好关系等。
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吉林省水污染问题不管对工人、市民还是邻国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该问题必须提上政府议程。
总的来说,某一问题要想得到政府的解决首先要进入政府议程,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机会提上议程,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有进入的可能:第一、问题达到危机状态,本案例中的人员伤亡、水污染带来的大面积停水停业、国际间紧张的关系、经济损失等迫使政府加以重视。第二、问题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例如: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是否对企业的排污指标进行核实?第三、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性,从人身安全到自然环境、再到国际关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第四、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解决势在必行。
后记:
以上内容均出自同学手稿,本人只负责整理。同学们在分析能力方面虽然有待于加强,但是相信通过类似的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也是案例课的意义所在。
行政与公共管理系 王俊婷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