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独放异彩之处是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便是本篇的婴宁。婴宁的形象有三个突出的地方:一是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痴笑,一是到了似乎全然不通人情世故程度的娇憨,一是透过恶作剧表现出的狡黠。这三点使得婴宁的形象有声有色地凸现到读者面前,其中表现出的性格矛盾也成为困扰现代读者的难题。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研究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婴宁是为自由而生,“封建礼教和传统性别文化强加给女性的一切禁锢,在她身上都失去了作用。”她的不顾一切的笑,“粉碎了一切教条,一切虚伪”。至于婴宁后来“竟不复笑”,则是表现出“现实的沉重”。这种解读的长处是发掘出“痴笑”、娇憨可能蕴涵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符合现代读者阅读后总体的感情倾向。另一种解读是,从“异史氏”的评论来探测蒲松龄的创作意图。作者是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生哲理为构思的文化背景,来塑造一个为了融入、适应人类生活,以痴笑为韬隐策略的极为聪明而可爱的小狐狸。但这种解释把婴宁说成谋略深远、玩弄王子服的狐狸精,却又大大背离了多数读者基本的阅读感受。
文学与新闻学 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