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是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门类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为了吸引受众,通过故事编排进而激起受众的紧张与期待情绪。简单地说,悬念就是在故事发展中间制造出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揭晓,使得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加入相较于将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来说显得更具有趣味和吸引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设置悬念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介绍一下:
一、区分“悬念”与“爆点”
来听下面这个故事:有一队日本士兵准备攻打中国的一个小山村,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一声巨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两个士兵倒地身亡——中国的老百姓早已在这里埋下了地雷。因为之前完全没有预期,所以当观众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肯定会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一跳,这就是所谓的“爆点”。继续我们的故事,之前雄赳赳气昂昂的日本士兵在这起爆炸事件之后陷入了恐慌,他们小心翼翼慢慢向前试探,因为不知道后面的路上还有没有埋着炸弹,并且什么时候炸弹会爆炸。看到了吗,这就是悬念,知道谜面但是不知道谜底。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早就探讨过悬念和爆点之间的区别:爆点实际上是一种惊奇,它能提供给观众一种突发性的紧张情绪,可是这种情绪往往只能持续几秒钟;悬念同样在提供紧张情绪,但是悬念的紧张情绪存在于谜面铺设和谜底揭晓之间的这一段压力时间中,它提供给观众紧张情绪的长短及强弱可以由编剧来人为设计。
二、悬念设置的常见形式
悬念设置一般来说就是对观众认知视点的设定,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1、观众知道信息而剧中人物不知道信息。这种设置方法实际上是让观众采取上帝视点,观众已经知道真相而剧中人物浑然不知,剧作人物苦苦追寻真相甚至使自己陷入一些错误甚至是危险的局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悬念的核心就是观众紧张期待着剧中人物在某一刻以及如何发现真相。例如,观众看到一名蒙面男子潜入主人公的家中悄悄安置了一枚定时炸弹,并且这枚炸弹会在晚上8点时爆炸。晚上7点40,主人公回到家,他如往常一般换了件衣服然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么,作为知道真相的观众肯定会为主人公捏一把汗,尤其是时间越接近八点时,这种紧张的情绪就越强烈。其实,在蒙面人刚设定好炸弹时,观众的紧张情绪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一连串疑问激起观众的期待:“蒙面人是谁?”“他为什么要伤害主人公?”“主人公今天会回家吗?”“希望主人公能在八点以后再回来”“炸弹真的会爆炸吗?”“主人公能发现这枚炸弹吗?”等等。
2、剧中人物知道而观众不知道。相较于前一种悬念设置方法,这类形式则对观众的认知视点做了较大的限制。在我们熟知的侦探剧集《名侦探柯南》中,为了增加悬念柯南总是说“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但具体是谁,柯南(或剧作者)并不直接向观众说明。这就是在向观众抛出谜面,并且是向观众二度抛出谜面(第一度抛出谜面是案情的出现)。随着剧中人物对已知答案作进一步地试探与证明,延长了观众的期待情绪,吊足观众的胃口一步步走向谜底。当然对于此类经典悬念设置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现代变奏,在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一片中,一位日本男性在妓院里向女人们展示一个具有东方审美特色的木盒,当女人们看到木盒里盛放的物体时表情各异,有人惊骇、有人厌恶、有人暧昧地微笑。但是观众的视点一直被限定于盒子之外,由于女人们各异的表情引起观众的好奇,但却无从窥看盒内引起好奇的源头。这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知道而观众不知道所铺设下的谜面,不过布努埃尔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没有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底,使得观众的紧张与好奇一直扩散到影片之外。这就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的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以一种空白文本的形式与主动的观众共同构建起作品的含义。
3、剧中人物和观众都不知道。这是最为常见的悬念制造方式,由一个刺激性事件铺设下悬念,再由剧中人物带领观众一步步剥茧抽丝解开谜底。
在电影剧本写作中还需要注意区分与电视剧剧本写作的异同。电视剧剧本中的悬念设置基本采取了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形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由于其分集播出的特性及保证收视率的追求,一般会在每一集结束的时候设下一个悬念留到下一集解决。电影与电视剧传播的方式及传播时间不同,所以电影悬念的设置不应过于拖沓,以短、平、快为宜。
艺术传媒系:赵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