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之《古都》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小说家,生于大阪。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故亡,十六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留下了终生的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孤独的性格。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创作受佛教思想影响。主要作品有《雪国》《千只鹤》和《古都》。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古都》里细腻清雅的笔触,如行云流水、江上清风,绵绵而至,迤逦游行,在幽淡质朴的空气里,悄然将读者引入一条竹林小径,曲曲折折,若隐若现,偶或夹杂有细雨微风,虫鸣鸟啭。其中虚实照应,以虚寓实。千重子的一句“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他们彼此相识吗?”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展开作品的线索——失散的孪生姊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现实中千重子和胞妹苗子偶然重逢了,而相逢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更深的哀愁之中,矛盾悬而未决。作者在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的景致更替而带动着气氛随行移影的过程中,烘托着故事走向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正如千重子所说,“幸福是短暂的,寂寞是长久的。”“生长在遮掩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她从孤寂到团聚,再一步一步走入更加孤寂。哀愁仍在哀愁中蔓延,现实归复于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只有轮回,却找不到终极。

  从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娴熟的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手法,以意识流的风格牵着故事在美景佳人交织的丝丝情感中曼舞。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腻而挥洒的笔法描绘带有浓重主观感情色彩的自然,敏锐的感觉捕捉与虚的契合,颇具印象派绘画对色彩超常规把握和运用的灵气,又弥漫着水墨山水渲染时造成的朦胧、拙朴感。川端康成注重的倒不全是人物的言行举措,反是煞费心思、浓墨重彩的绘制构图严谨、色调合宜、印象鲜明的自然图景,以烘托氛围,衬托人的情思。他的作品如一本画册,慢慢地翻,并不见一幅画。

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倪童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