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9:00,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信远楼106报告厅,我参加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永明教授“《大学》之道”的专题报告,深深被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故将学习内容及心得与大家分享。
肖老师分了四个模块讲《大学》之道,涉及《大学》的地位及影响、基本信息、“三纲八目”的篇章结构、内容关系。从肖老师的报告内容安排上,我感受到学习《大学》必须要有系统条理性,因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习如此,做其他事也该有如此的逻辑层次,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者,我被肖老师的引经据典的严谨治学态度所倾服。肖老师对《大学》地位及影响的阐述过程,多次引用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的“新释”及其他经史文章、书籍作为论据,且引导在场同学从多方面深思去定位《大学》,对于“止”的度的把握很到位。“止”,即栖息、保持(美好);也可作停止、终止、不逾越规范的约束,停止不善的事。“止”,需要分寸、限度,需要判断力和意志力。我们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更该如此。学生工作,以学生“成人”为首要任务。“成人”,成什么样的人,怎么成,成到什么程度算是“成人”,这些问题都该清晰明了,然后去培养、引导学生“成人”,如此,才可以真正达到学生“成人”这个目标。《大学》三纲领说得很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本性,发明本心。人性起始是善或恶,确定人性修养的方向,才可以确定如何去修养。正如:成人要达到的目标必须确定、明了。“亲民”,朱熹的新释里“亲”读“xin”,作“新民”,即去其旧疾,移风易俗,改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言说方式,适应新的时代,成为新式的人民,推己及人。这也说明启蒙之难,“成人”成的难,是老师及学生双方内在的“新民”,再到“成人”。“止于至善”,则是人要做的最佳状态,最高妙,最完善的境界,而这也是成人教育的高度,境界,状态。
肖老师对《大学》“八目”的新解,学术上的创新,注重事物联系发展,值得所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深思,值得学生管理及教学的我们深思。他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层层深入,不断推进的。学生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怎么管理,就会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导致一系列的学生现象,现象会是学生上课态度的认真程度,会是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程度,会是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程度,会是学生个人优秀特质彰显程度,也是学生是否认真、积极生活的程度,更是学生配合老师管理、教育的程度,等等一系列的现象彰显着学生的生活状态,而学生的状态会影响老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如何工作就会有相应的管理。由老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老师,相互影响,不断推进。而联系、循环、圆满的模式在“成人”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
春秋及孔子之前的时期,文明的积累产生了“五经”,春秋时期之后产生“四书”。古时为好理解“五经”,有读“五经”之前先读“四书”之说,朱熹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北宋的程颐、程颢褒扬《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者入德之门也”。《大学》中包涵的思想是个人“内修”到“达人”的过程,我们学院在例行的政治学习中也强调教职工要深刻学习《大学》,以内修高尚的思想品德,来让我们的业务更上一层楼。
《大学》从还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发展到独立成共1751字,其中经205字,传1546字,形成条理清晰的“三纲八目”,再到现在各学者对其新解,可见其对古今人们为人处世在答疑解惑,指明方向。而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更要学习哲人之言,常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此来指导工作、学习、生活,并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思想指引我们所带的学生“成人”。
学生处 任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