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院在全体教职工中发起了学“大学”的活动,作为学院专职教师,有幸参加师资科的学习。很久,记忆中全是各种数学符号,各种运算,对于《大学》,听过,但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含义。通过学习大学,使我收获颇多。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作为理工科教师,对文学知识本身就比较陌生,理解不够。曾经,中学时代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说过,先背诵记忆,至于内容, 慢慢就理解了。对于《大学》,开始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众多的语句中,个人比较喜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做人”的关键在于“明德”,何为“明德”:
笔者认为学院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明德”,在引领学生“明德”。告诉学生:生活自理,诚信为本,学会感恩,以及健康自信的生活态度,坚忍不拔与吃苦耐劳的精神。“现代”学子的座右铭:修身、齐家、治业、济天下。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秉承“公诚勤朴 仁虔雅健“的校训,提出了“替家长着想,为学子负责”的办学立足点,设定了“一切为了毕业后的成功”的办学着眼点。确立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和适用人才”的人才目标。践行“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服务专业,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研究现代教育改革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在个人工作中, 秉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身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梦想,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教育部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前主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冯克勤教授专门撰文所指“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彻底转变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必须对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必须坚持以学生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授课时,以数学建模作为指导思想,精心设置问题背景,引入专业案例,善于在课堂上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教改成果,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的释疑、解疑,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提升,关键在授课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学软件的兴起,推动着高等数学教学手段的的改进。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授课内容,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达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回到实践中去,要学生看到了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技术系:刘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