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备课中,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unit2中一句话让我感到有点儿头疼。原文如下:“I’m 18,”she’s told me so often that my teeth ached. “ I am an adult!” (详见课文第二段话)
教师用书译文如下:“我18岁了,”她经常这样对我说,以至于听得我牙都疼了。“我是成年人了!”
原句意思很好理解,即“here the mother usesmy teeth ached to show extreme anoyance”。只是中文译文让人不解,什么叫“听得我都牙疼了”?
上课时,我也和同学们探讨了这个问题。同学们说,我们中国人会说“听得我都头疼了”,而不说“听得我都牙疼了”。那么,到底是“牙疼”好还是“头疼”好呢?这里涉及到翻译实践中的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这里,笔者更愿意借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根据奈达的理论,功能对等是以读者的心理反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原文读者读原文取得的心理反映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映相似。功能对等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就是有利于信息的交流。用功能对等法译出的句子符合译入语行文的习惯,没有翻译腔,一看就懂。
据此,如果上述例句翻译成“牙疼”,不免会使中国读者看到这句话就会“头疼”。这里,笔者仅提出自己的浅见,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教师用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5.
基础部:刘晓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