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典籍之一。这部书自古以来被看作是奇幻神异的读本,因为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中华先祖们对于天、地、人、兽的想象、探究和感悟。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我们首先看到的《山海经》一定是远古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先秦两汉时,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宗教神祀等等。举凡古代地理、神话、巫术、宗教为本书之主要内容;另外还有相当分量的先民历史、医药、民俗、部落等等。也正是因为这样丰富的内容,一百多个邦国部落、五百五十多座山、三百多条水道,以及这些地域之内的地理风土物产,使得本书一直以来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甚至有不少学者将本书作为上古社会的史书,成为历代史学家们必须的历史读物。
和先秦不少典籍的成书过程一样,《山海经》在先秦大约一直是单篇流行于世,或者有图而无文,或者是口耳相传传颂流行。一直到西汉著名的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图书,才将散落于世的单独篇章、“旧闻”等等网罗于一处,集结成册、并进行定名,变成了最早的完整的《山海经》。
它的作者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确定是某一位人物。《史记》的时代里,社会普遍认为大禹、伯益大约是这本奇书的写作者。当然这种观点是有很大的学术漏洞的。现代学界一般的看法是《山海经》成书非一世一时,作者也必定非一人所为。对于书中大量的神话、宗教、祭祀行的内容进行解读,最早的《山海经》创作可能是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综合诸家之所长,内容与注解皆完整详细,有相当部族、部落的巫觋所做;及至后来周天子建立天下分封,民间与上层文人等也陆续参与到了口头传说的创作中,而西汉的《山海经》则是将这些所有相关的文献全部收集在一起。
如果想要认真阅读《山海经》的话,有这样几个版本可供选择:一是我国古代最早对本书做注研究的的晋朝郭璞版本;其次可以阅读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近现代版本较好的是学者的学习、阅读与研究价值。
文学院 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