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我校15级同学开设了一门思政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公共课,很多同学从思想上不太重视,再加之中学时期已经学过了历史,对众多的历史事件更是从内心排斥,在这里我根据我的一点教学经验对同学们提供一点学习方法,帮助大学正视历史,学好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纲要”两个字我们不难理解,大学的这门课程并不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历史事件详细的展开学习,同学们通过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要了解国史、国情,并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更加坚定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很多同学提起历史课程,首先困扰的就是时间、事件太多,容易混淆,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甚至闹了不少笑话。那么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的记忆历史事件,大学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历史背景研究,社会根源研究,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围绕
一个主题,四条主线学习。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论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振兴中华、扬我国威”。四条主线就是: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过程。在这一主线展开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何认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如何认识近代以来的中西关系?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到底是消极的东西比较多还是积极的东西比较多?二是应注意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和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及作用,从世界的视域看近代以来中国由衰落——觉醒——抗争——复兴——崛起和近代中国由封闭——开放——扩大国际参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要内容:革命、现代化。这一主线中,我们着重考察和比较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力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一主线的展开,着重围绕近代以来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民主政治模式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和分析阐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一国的国情密不可分。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思政部 母小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