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刘思齐
近日,各院线正在热映一部影片”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中的人物原型,还原了梵高的艺术人生,呈现了一场“梵高美学”的视觉盛宴。据悉,这部电影耗时近七年,一百二十五名画师参与其中,每一秒要用到十二幅油画。绚烂的色彩,流畅的笔触,让我们以这种形式祭奠画中那曾怒放的生命,那个孤独而倔强的灵魂。于是,利用闲暇,我又一次捧起了2011年出版的《梵高传》,再读其中经典,并以此文记录我全新的体悟。
梵高的童年过的是无忧无虑的,他表现出了比一般孩童更多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与热情。据他弟弟描述:”Whether catching beetles on the Zundert creek bank, collecting and cataloguing prints, preaching the Christian gospel, consuming Shakespeare or Balzac in great fevers of reading, or mastering the interactions of color, he did everything with the urgent, blinding single-mindedness of a child. He even read the newspapers in a fury.(不论是在津德尔特的河滩捉甲虫,收集画册,传教基督福音,废寝忘食地阅读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还是掌握色彩的碰撞,他做任何事情都出于热切、孩童般的盲目与率直。甚至连报纸都能让他心潮澎湃。)
青年时期的梵高,曾全心投入宗教工作。1878年,当他在比利时的博里纳日传教时,当地发生了矿难,梵高拼了命似的奉献自我,拯救受灾矿工。据一位目击者的回忆,梵高”…tore up his underclothes for bandages(把自己的贴身衣物撕烂做成了包扎伤员的绷带)”。后来,教会要求梵高克制自己的热情,而梵高不认同这种对于他热情的贬斥,”Vincent…denied himself the pleasure and of food, warmth and bed…He stopped bathing, dismissing soap as a sinful luxury(他拒绝可口的食物和温暖的睡床,甚至不再洗澡,并认为使用肥皂是罪恶的奢侈)”。他的不服从,最终换来的结果是他被教会开除了。
1880年,27岁的梵高一事无成。在这一年,他在弟弟的资助下拿起了画笔。1885年,他的第一幅写实油画《The Potato Eaters吃土豆的人》,因其黑暗粗犷的画风,备受各方打击。随后,在创作中,梵高发现了色彩的美妙,并疯狂的爱上了这种热烈的表现手法。他于1887年创作的《Sunflowers向日葵》以及1888年创作的《Sower播种者》和《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就是对色彩运用的传世之作。
但梵高在有生之年只卖出去过一幅油画,还是托他弟弟的关系才卖出的。人生的落魄不堪,使得他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他曾和画家高更短暂的成为朋友,但两人强烈的艺术家性格使他们的友谊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执。最后高更的离去,造成了他的精神崩溃,发狂之中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与1889年的《The Self Portrait自画像》中记录下了这一刻。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三年中,他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生活的不如人意和内心的孤独,转换到他的作品中,带给观赏者的却是温暖、明亮的感觉。
在电影的最后,“梵高”来到了博物馆中自己画作的展厅,惊讶地看着欣赏自己画作的人群,并听到馆长对自己的评价:” He trans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will again.(梵高的一生饱受折磨,而他却把这些痛苦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好。痛苦很容易刻画,但糅合了热情的痛苦,并展现出了世间的激情、喜悦和壮丽,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那一刻,“梵高”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深沉。我想,“他”的内心也是骄傲的吧,坚持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画作让他的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