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数学万花筒——哥德巴赫猜想


基础部 宋冬梅

  公元1742年6月7日德国人哥德巴赫(Goldbach)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学数学家欧拉(Euler)写了一封信,问道:

  是否任何不比6小的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奇数之和?(甲问题)

  任何不比9小的奇数是否均可表为三个奇素数之和?(乙问题)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复信中写道: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奇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地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问题或哥德巴赫猜想。

  1937年前苏联数学家维格拉朵夫不用任何假设,创造了“三角和方法”的数学工具,在世界第一个证明了大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乙问题)的成立,被称为维氏定理。1977年我国数学家潘承彪给出了一个比维氏定理原证明更为简化的证明。

  1983年华罗庚教授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能表示成两奇素数的和,即哥德巴赫猜想几乎对所有偶数成立。

  关于大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即甲问题),挪威数学家布尤与1920年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标识成为两个各不超过9个素数积的和,即所谓的“9+9”。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在黎曼假设下证得了“1+5”。1962年潘承洞在没有任何假设下证明了“1+5”。1973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1+2”,这一成果一发表就曾引起了世界数学家的重视与兴趣,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姆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合著的数论专著《筛法》中特为该成果另加一章,章名为“陈氏定理”,该定理通俗地讲,意即:对于任给的一个大偶数N,总可以找到奇素数 或 ,使得下列两式至少一个成立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