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姚娜
传统意义上孝的解读
从孝字的结构上认识孝,孝是老字和子字的一种结合。顾名思义,讲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关系,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关系,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孝在我们日常中的一般表现就是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称得上为孝文化,所以我们中华文化的第一核心要义也是孝。
现代意义上孝的解读
现代意义上的孝是一种成功人生实践基础上的体悟和提炼,既是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本真精神的还原,又是在结合现代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化和升华。而这种意义在今天,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在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中,我们必须变通的审视孝。
现代意义上的孝不是从纯粹的的道德层面进行解读,而是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人层面的解读。因为儒家文化不仅仅是道德戒律,而是国人的生命哲学,确立孝道观念,对于拓展当代大学生的良好修养,进而拓展人脉、影响力,确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意义颇大。在古代,有“举孝廉”,“忠臣良将接触忠孝之家”的传统;在当下,对父母的孝顺则体现为一种最为高贵的最能为社会所认可的“人品”;大学生在校期间,将孝转化为对同学的友爱,对老师的尊敬;进入社会,将孝转化为对单位的忠诚,对领导的敬爱,对工作的敬业等等。
现代意义上的孝不是从纯粹的伦理角度进行解读,而是着眼于意识、心灵、情感层培育面的解读。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对父母只有索取而缺乏理解、感恩意识,就在于从小生长在一个被西方文化浸泡的环境中,缺乏意识启蒙。人类所有善举的发端是意识,是心灵,是情感,一个人意识、心灵、情感不健康,即使成功了,也是偏执的,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所以,当代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的是意识、心灵以及情感层面的培育,而我校将“亲情、师情、友情、校情”作为情感基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古代,体现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高标;在当下则体现为一种适当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和谐。
现代意义上的孝是对“养育应该论”的强力驳斥,批驳中体现双方、多方互动权利义务的现代解读。父母养育孩子天经地义,似乎没错,但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解,这是西方单一思维对我们中华民族复合型思维的曲解和误读,也是子女和父母关系恶化的源头,就算是拿西方的“契约论”来讲,父母为子女付出、子女也应该对父母有所回报。单一思维会造成对对方、多方身份所涉及的广阔的社会意义的曲解和误读。比如,老师与学生,若单纯强调老师的义务,过分强调同学的权利,势必造成老师授课的消极,甚至愚弄同学。若老师获得尊重,同学学习努力,就会营造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甚至超越合作的双方、多方的额外付出,有额外的付出,必然有额外的收获和成果。对父母家庭,对社会单位也是一样的,只有重视这种互动合作关系。才会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孝是联结着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智慧,我们要力求做到并推广至每一个人;孝是我们应该确立的基本意识,我们要从心灵情感上体悟;孝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与合作,我们要从现在重视他人的感受,以便确立责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