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部 宋梦婕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福建船政学堂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于1867年1月正式开课。由于当时中国的近代造船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设备、技术、人才上都要依赖外国人,所以左宗棠从一开始就对学堂十分重视,后来船政大臣沈葆桢也多次强调“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不重在造而重在学”。
福建船政学堂最初开办时有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招来的、年龄约十来岁的聪慧幼童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前学堂学习制造,因认为法国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所以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用法文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基本课程有法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机械学等,也叫“法文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最先进,所以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用英文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仪表的应用等,也叫“英文学堂”。
1868年在前学堂内添设了具有在职培训性质的“艺圃”,招收船政局各生产部门的青年工人,名曰“艺徒”。实行半工半读,成绩优秀者担任领班、监工,甚至提升为工程师或派出留学深造。这种通过工读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方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河。
1872年左右,是船政学堂开办以来的兴盛期,在校的学生和艺徒达到300余人。1875年之后,由于外国教习大批回国;苦心经营的沈葆桢调任他职,之后船政大臣频繁更迭;清政府政治腐败,经费困绌等原因,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的20年时间里,船政学堂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甲午惨败后,清政府深感海防船政的重要,重振船政学堂,补充生徒。1913年,船政学堂从船政局中分出,被改组为三个独立的学校:前学堂改组为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组为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组为艺术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在清末抗击侵略的两次重大海战中,船政学堂毕业生都是骨干力量,如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福建船政学堂也推动了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第一届造船专业学生汪乔年、吴德章等人,在外国技术人员回国的情况下,独立设计制造了船政局第一艘木质兵船“艺新号”,“船身坚固,轮机灵捷”。从1867年开办到1913年改组,历时半个世纪,共毕业学生510名,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学时间最久的一所,福建船政学堂被赞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