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鲜宁
标题是评论的眼睛,其关键在于创新。一个好的评论标题具有提示论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并可以引发兴趣等功能。那么如何拟好新闻评论的标题呢?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生动可以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比如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人民日报》却使用了非常形象生动的一个标题《致富不能“鸡啄米”》,对比可见,此标题简洁易懂、形象生动。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可以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激发兴趣。2004年4月21日的一则新闻里写道“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及时的发出一则评论《喜人的“不习惯”》。分析可知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可见幽默手法的合理使用让评论增光填色不少。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的评论《“爱富”不能“嫌贫”》;红辣椒网于2016年11月25日针对直播乱象刊发的《惩戒直播伪慈善还需下点真功夫》,准确到位的表达了评论员的观点。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
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
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
《新京报》于2016年11月20日刊发的《大批学生“被实习”,谁在勾结》; 红网于2016年11月10日刊发的《有偿替课畸形产业链何以驰骋校园》等评论文章,引人反思。
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近年来,逢年过节人们过得不是喜悦,而是一种负担,《人民日报》在2005年2月2日发出了《请柬别成“催款单”》一文,;各个高校每年的助学金评定方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道新闻,各大高校各出奇招,抵制假贫困,但总有一些学校的鉴定贫困方式简单粗暴。红辣椒网曾发出过一则评论文章《穿耐克鞋不算贫困生的扶贫难言精准》,有力的抨击了部分高校的懒政行为。
在提升新闻标题的吸引力的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谨防为了猎奇心理而变为标题党,而是要坚守职业道德,注重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