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词义空缺。对于词义空缺这一现象绝非无计可施,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绝大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都能在译文中得到表达。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异化和归化。
当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时,异化策略便成为最常用、最省力的翻译策略之一,其中包括音译、直译和省译等方法。通过异化策略虽会增加文章的阅读难度,但却不失为传播与交流文化的最直接的办法。
音译法就是依照汉语拼音将具有汉语文化特色的词汇“移植”到英语文化中。这里的音译还包括与加注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音译法。
由于当时没有汉语拼音方案,《京华烟云》中大多数专有名词均使用威妥马拼音音译,比如度量单位:“里”li、“一百两银子”a hundred taels 等,比如学术头衔:“贡生”kungsheng、“举人”chujen、“进士”chinshih等,比如医学用语“阴”yin、“阳”yang、“伤寒”shanghan等。
当简单的音译让读者不明所以或容易引发歧义时,就需结合加注法向读者交代清楚具体所指。加注法就是通过注释的形式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汉英文化的差异,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语。例如:
(1)Mulan (magnolia)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
单纯的音译无法传达这部巨著的主人公名字背后的深意,所以作者加上了木兰名字来源的注解——中国历史上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不动声色地将中国历史典故移植到了西方文化中。
《京华烟云》中多处可见用直译法填补词义空缺的例子。因其既使译文简洁明快,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词汇。比如“请早安”say “early”, 林没有将“请早安”译为 “say morning”,而是译为 “say ‘early’”,旨在通过这种“阻抗式翻译”说明“请早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示长幼之分、尊卑之别的正式的礼仪之一,而非西方文化中一句普通随意的寒暄语。再比如林在描述姚老爷因木兰走失着急,简直“三天三夜” 没睡觉(Unable to sleep for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时,对数字“三”未明示其在汉语文化中泛指“多数或多次”的用法,像“三天两头”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将其直译为“three”,一方面在于这类表述属于人类共性思维的产物,从而容易跨越语言障碍为非汉语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中生动形象的熟语的有力推广之意。
单纯的使用直译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直译只能译出了词语的字面意义,很难传达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传达词汇的文化内涵,必要时候需要将直译法与加注法结合起来。比如《京华烟云》中有些人物称谓:“银屏”Silverscreen, a maid of sixteen、“青霞”Bluehaze, the elder maid of nineteen等,因为中英不同的起名文化,作者用直译结合加注的方法不仅让英文读者清楚地了解这些是人名称谓而非物品,而且明确地告知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2)“one Dragon and two Tigers”to sacrifice to heaven for betrayal of their nation, the“Dragon”being the reformist Emperor whose“hundred days of reform”two years earlier had shocked the conservative mandarinate, and the “Tiger” being the elderly Prince Ching and Li Hungchang, who had been in charge of the foreign policy.
“龙”在英语文化中象征邪恶,残忍和暴力。与之相反,在中国文化中“龙”一般喻指“皇帝”“天子”。在英语文化中,“虎”的“百兽之王”的地位被狮子取代,但在中国文化中它却象征着强权势力,此处喻指“得力官臣”------庆王和李鸿章。所以林先生在译“一龙二虎”这一词汇时,先通过直译法保留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进而通过加注法补充其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具体所指。这样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带给英文读者类似的审美享受。
当音译法或直译法翻译只会给英文读者带来冗长突兀之感之时,省译法便是快捷省力的最佳选择。比如林先生将“重阳节”直接译为“the ninth day of September(九月九)”,因为英语文化中并没有这个传统的节日。而且此节在这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代表一个时间,省掉冗长的翻译,不仅可增加行文的流畅性,同时还会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再比如林先生在译介不同辈分的远近亲属称谓时,只好将姑姑和姑妈的区分、伯父和叔叔的区分、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区分等部分采取省译。因为英语中对亲戚的称谓是通过称谓词加其名加以区分,比如Uncle Tom,而不像中国文化中对不同的亲戚称谓按本家外戚、伯仲叔季有其明确的称谓。
对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林先生大胆尝试异化策略来填补词义空缺现象,不仅促进了中西方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成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而且为文化翻译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在保证达意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异化策略保留汉语文化中独特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以期推动英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基础部 韩春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