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部分
2018.10.20日,我参加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晁晓菲老师主讲的“讨论策略设计与带领技巧”培训课。晁老师由建构主义的“鱼牛预言”开头,通过这个寓言我们了解到:学生知识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一条鱼对于青蛙描述的“牛”的最初印象会是一条“大鱼”,而通过提问获知它更加像“河马”;而对“牛尾”最初印象是“鱼尾”,经提问才知道是“水蛇”。所以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尤为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提问:把陈述句换成疑问句。
六大部分内容
一、课堂讨论的价值与时机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及沟通能力和训练逻辑思维与组织能力;强调各人发言权、增强民主意识;延伸课后讨论、增进交流。
二、存在的挑战
讨论无效或者讨论不带动,学生出现“不提问,不回答,不care”的状态。
三、学情调查
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2.找学生谈话 3.找学生之前的老师了解 4.根据统计数据了解 5.和学生班主任了解 等
要了解的内容:1.现有基础(学科基础、经验、认识) 2.学习风格(Kolb learning cycle) 3.学习需求(学生还需要哪些支撑和帮劣) 4.学生学习技巧基础(必要的时候提供支撑) 等
学生喜欢的提问方式:全班提问、开放回答;讨论后回答;写重点后回答;等
四、讨论问题设计
如何确定讨论主题:1.配合与业课程 2.共同热点话题 3.学生热点话题
遵守clear 原则:Concept:1个问题仅具有1个主要概念; Limitation:问题可以聚焦答案,但不具限制; Encourage:激发思考、兴趣不创意; Acceptance:问题本身丌具有主观价值判断; Relevance:不回答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用7-W增加问题广度:What?讨论主题是什么?Where?在哪里发生?When?何时发生?Who?参不/影响到的人 Why?为何发生?整件事情的始末 How?如何发生?What impact? 造成什么整体影响?
用Bloom认知目标分层增加深度:
五、讨论策略设计
讨论前: 座位安排;分组安排。讨论中:分工合作;抽点回答。讨论后:结果呈现分享
座位安排方式:1.传统的单人排座;2.单人马蹄形;3.立场分边;4.分组排座;5.分组马蹄形。
分组安排:1.全班(不分组):教师于大班教学时向全班提问;2.随机小组:不考虑学生背景或组成,随机或依便利性分组;3.同质/异质:参考学生的与业分组,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异质戒同质分组,产生不同想法;4.二人配对:快进行讨论,立即进行讨论,可进阶再组成4-8人讨论小组;5.扑克牌/色卡/学号取余法:依据卡片花色或数字进行分组,可以弹性再进行小组重整戒合并。
分工合作方式:1.任务分工:小组成员各自担任不同角色,例如引领、记录,资料搜寻等等,一边进行讨论一边汇集讨论结果。2.角色分工:替小组成员指定不同的思考角色,针对同一项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适用于无明确答案的讨论问题:3.我知道的3点:学生先说出关于主题自己知道的3点,然后去别的组只要找到3个新的信息(观点)就换到下一组,最后同一主题同学汇合呈现观点,同主题在海报(黑板)融合,最后需要的话展示复习。4.讨论圈:将同学的座位分为内外圈,内圈负责讨论,外圈负责记录观察,再进行内外圈交换,确保学生的参不性并将讨论重点记录下来。 5.轮桌讨论:通过轮桌方式将自己组别的想法呈现给其他组,同时汲取他组观点、回馈建议,修正想法不观点,再具体呈现成果。
呈现方式:1.口头报告:单纯由个人表达或小组代表口头汇报讨论结果。2.视频/海报:将讨论结果制作成视频戒者海报,以便听众掌握核心结论不想法。3.实物:实物呈现成果更加直观。4.网络:网络上留言、论坛、视频、即时通讯软件。
六、讨论带领技巧
SOLER:Squarely:完全面对对方(座位方向); Open:开放的姿态; Lean toward:前倾丏与注; Eye contact:眼神接触; Respond:富有表情的回复。
发问技巧: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脑力激荡。
候答技巧:耐心等待、察言观色、换句话说。
理答技巧:仔细倾听、等待回应、层层递进、提问归纳、提供机会。注意处理:冷场、骚动、垄断、离题。
摘要技巧:(1)教师自行摘要 (2)学生发言做摘要。
讨论带领演练
为了深入了解理论,晁老师让在场老师做了演练。老师们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带着大家学习,学习效果提升很明显。
参加过很多培训课,晁老师的课最大程度调动了老师们听课的热情和参与度,确实精彩!她的课聚焦一个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深入介绍,清晰透彻,不掺杂任何水分;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既动手又动脑;教学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互相配合;让我们老师们深刻明白了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活动以及如何去执行。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什么是真正的好课堂?晁老师的课让我有了初步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