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学习气氛、引导同学发散思维等,老师们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开展课堂讨论,即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时,经常会面临着窘境,要么一片静悄悄,讨论带不动,要么吵杂一片但讨论内容与问题无关,没有成效。这就是老师开展课堂讨论面临的挑战。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下课口若悬河、热闹非凡,上课呆若木鸡、不闻不问,表现为不提问、不回答、不关心课堂,实行三不政策。在教学中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普遍表现为漠不关心,若是要找同学回答问题时,满教室同学低着脑袋以降低存在感,只有点到名要回答时才急急忙忙的找答案,或者左顾右盼的寻求同学的帮助。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课堂状况?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问题的本身存在问题,即问题的本质。如老师抛出的问题过于宏大,不够具体,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有距离,没有接触、比较陌生或者不了解的范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认真的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范围要窄,提出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发现还不够具体的话就要进一步解释或者提示切入点;如果是学生陌生的话题那就要用类比的方式换个话题角度让同学们对问题能进行讨论。
原因之二:老师和学生本身的问题,即老师人格特质和学生的人格特质。首先老师上课时特别容易出现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要有适宜的候答时间;其次,老师容易出现一种强烈的主观认识,以此判断学生答案的正误并表现出对学生答案的不认同、不耐烦等,而是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陈述,鼓励学生作答,即使出错也要鼓励学生;最后,老师对问题自说自话,与学生的讨论没有过多地关联也会让同学认为自己的讨论是多余的从而打击了积极性,而是要针对同学的讨论承接理答,帮助分析同学讨论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对回答问题做整理总结。
原因之三:学生心态的问题。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认识有所不同,在回答问题时,出于自尊或者希望在大家面前留个好印象,大多数同学会比较谨慎的对待老师提问,不会及时响应作答,那就要老师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破除同学顾虑,打破凝重的氛围以带动讨论的顺利进行;也有的同学会更看重在讨论时的话语权,不经过认真思考就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课堂话题改变走向,那么老师要适时打断并引导话题回归。
原因之四:老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由于老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提出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太小儿科,或者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或者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的预测不准确导致讲授课程内容的偏差,这些都会导致课堂讨论的问题产生。那么老师就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设置问题,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总之,老师要开展课堂讨论,提升授课效果,就要从问题及参与双方做文章,设计适宜的问题以便于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使课堂讨论取得应有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