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精神品格之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认为,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价值远高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势地位,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什么是“大丈夫”呢?孟子认为,首先,“大丈夫”气节高尚,立足于仁义礼智信,决不会无原则地向富贵、权势低头,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即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其次,“大丈夫”身上还要有着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自觉,是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依照此标准,孟子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做出了描绘,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何才能达到“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呢?作为我国古代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他进而提出了修炼的方法。

  1、持志养气

  志,即人的志向、理想、信念或追求;持志,即坚持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和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志与气紧密联系,所以孟子认为士人必须“尚志”。

  2、动心忍性

  即意志锻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的聪明才智来自于艰苦的磨炼,尤其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3、存心养性

  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虽然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扩充善端就要靠存养,而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要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

  4、反求诸己

  即“厚于责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当我们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反躬自问。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