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民众在特定民俗语境中以口头表演形式讲述并代代传承的散文叙事作品。广义上包含神话、传说和故事三种体裁,狭义的理解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民间口头叙事作品,带有世俗性、娱乐性和强烈的伦理色彩。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在大众接受中很好的传承,究其原因,与其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三段式结构,主要有三类:一纵的三段式,即时间关系上的三段式,以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的发展;二横的三段式,即空间关系上的三迭式,主要表现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三.纵横结合的三段式,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在民间幼儿故事中较为常见。
“三段式”结构形态频繁的出现在民间故事中,正因为此,三次、三个、三段等带有“三”的字眼也成为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数字,由此可足以显现“三段式”旺盛的生命力。那么为何民间故事大都会采用“三段式”的结构而不采用“四段式”“五段式”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符合口头文学基本特征的要求。“三段式”对于故事的人物、内容的重复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靠书本流传,而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记忆和传承的,所以符合接受者尤其是儿童的接受需求。
二.适应编排故事情节的需要。三段式是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的一整套创作模式。同时,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制造悬疑,引起受众的好奇心,也符合讲述心理和接受心理。
三.民间故事把“三”作为带有可靠性的保险数字,所以有“事不过三”之说,这是数字观念在民间故事结构中的反映,通过对“三”的把握既满足了人们在审美和实用性上的追求,也很好的诠释了人们对于“度”的把握。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三段式”在民间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文学创作中除了考虑创作者自身的情感需要,还应该去思考如何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