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崇宁
近日来,我有幸参加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涵盖教育法规、自我修养、政策理论、教书育人、职业规范等丰富的学习内容,从多方位、多角度丰富和深化了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从而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其中,中国计量大学李丹青教授的《如何让你的学生爱上学习》让我印象深刻。
李丹青教授首先指出了高校教师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让学生爱上学习就是要学生掌握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让学生爱上学习,高校教师首先要认清大学教学的根本上要学生又拥有举一反三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不爱学习不仅仅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这儿简单,而是存在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入学新生数量上升的同时,学生素质质量下降;中学教育单一强调知识教育,片面强化应试能力,使得大学新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性明显不足。其二,学生不明白中学与大学的区别:中学时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而大学的学习目标存在着模糊多样性;中学的教学目的是积累知识,而大学是运用知识;中学的评价依据试卷面成绩,而大学的评价依据是专业能力;中学的培养模式似配餐制;中学似自助餐。
李丹青教授还指出,学生学习还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一,社会因素: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及其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直接导致功利、实惠、实用的个人价值取向,学习价值观变得表层化和短期化,学习兴趣丧失;新读书无用论的不良社会舆论开始抬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挣钱改变命运的途径增多,上大学只是多种选择的一种,专业化学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舆论导向下,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选择,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干扰,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混文凭;就业的压力使学生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考证和积攒实践经验,从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本末倒置,丢掉了立身之本;其二,个人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直接性和短期性,目的功利性明显,个人取向突出;风险社会的远景性动机缺失,社会情怀薄弱,必定走不远,出不了大成果,成不了大气候;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足,对大学缺乏深入了解,入学后又缺乏正确引导,尤其面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之前积累的各种经验基本都不能直接适用,导致许多新生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没能按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其余多是处于对就业前景及未来发展的考虑,导致专业认同感比较差,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心理甚至否定态度;其三,学校因素:管理制度僵化,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陈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的教风、品德修养、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哪怕对课堂管理和学习过程要求不严,都会直接成为学风不正和厌学的催化剂;此外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各种非学习活动诱惑多都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
最后,李丹青教授为我们阐释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策略:其一,确立以学生文本的教学理念: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只有带动了学生的学,才算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成果;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打基础、支框架、讲规律、讲方法、指路径,真正把学生“领进门”;明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走进课堂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先有经验”,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进行重组与改造来起作用的,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对所处学习情景的认识(而不是改变学生),来提升教学效果。其二,确立科学的学习指导制度:让学生懂得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为给予学生关于某学术领域或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基础,而将一套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课程和活动,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从而形成课程集合体,其中包括一些共同的专业概念与术语,该领域学者解决问题时的途径与其他领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机制在起作用:一是认知策略,包括记忆、理解、梳理、构建等,而是元认知策略,帮助人们了解应使用哪种策略以及为什么;让学生懂得该如何保证学习效果:认识大学、认同大学文化,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认可自己的“大学生”角色,构筑有效的高等教育渠道;充分理解学习的意义,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使用各种学习工具,进而为自己建立有效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直接参与课程教的设计,读懂教师的基本理念,从而找到自主学习的平台;学校应设置学习指导课程和活动,尤其时针对大一的学生,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其影响至深、至远;学工部门应介入学习指导,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严格实行带教、助教制度;教师应围绕培养目标开展教学研究:研究并吃透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理解教学大纲、找准课程定位,摸清教学对象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状况,依据某一理论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该理论的论点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该理论的论点论据结合培养目标要求开展研究。其四,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习管理:相关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完善约束学生的规章制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梳理已有规章制度,使之清晰明了、简单易行、环环相扣、系统配套;明确约束教师规章制度的要求,简明扼要、加强考核;严格的约束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的执行:有法必依、有错必纠,包括对自身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正气向上,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面效应,为学生思想行为规定一种目标模式,用正能量激发学生。
总之,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全方位丰富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在今后的教书育人实践中,不断努力加强自身政治道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