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对混合学习的新认识


  基础部 崇宁

  近日来,我有幸参加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其所涵盖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从多方位、多角度丰富和深化了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了解了当前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其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教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系统化研究:理论探索、技术构建与组织变革》使我对混合学习乃至混合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韩锡斌教授首先谈到,在世界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根据美国培训与文献学会(ASTD)的调查统计,在过去十年里,知识总量翻一番,预计再翻一番的时间将缩短到一年半,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韩锡斌教授说应对策略之一就是扩展学习时间,可以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学习,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应对策略之二就是变革学习方式,我们所要寻求的不是将所有知识装到人脑中,而是要学会使用人与外界知识网络体系的连接管道,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而当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比较在行,而对于分布式“人+机”环境下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方法尚处探索之中。

  韩锡斌教授提出,与在线学习、面授教育相比较,混合学习体现出明显优势,但为什么在院校实施不利呢?就此,韩锡斌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高校混合教学能力构建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探索

  首先,他为我们介绍了混合教育的研究框架:从目标上讲,混合学习的目标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电子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而混合教育是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人才培养的新方式、大学组织的新形态;从视角上讲,混合学习的视角是技术的引入和整合,而混合教育的视角是课程与教学的整体重构;从内容上讲,混合学习是基于课程层面的教学设计,仅包含课程教学模式和设计方法单纯维度的探索,仅涉及对学生和课程进行评价;而混合教育不仅是基于课程层面的教学 设计,还基于专业层面的教学改革及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包含理论体系研究、技术系统设计、组织方案实施多个维度,涉及对学生、课程、专业和学校的多重评价。基于以上研究框架,韩教授和他的团队重构传统面授教学、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通过N次转向实验研究,开展递进式混合教育的可持续研究与实践。

  其次,他为我们介绍了阶段性理论进展。其一,混合教育的影响因素。课程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内容、教师、学生、方法和目的;学校层面将混合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包括教学者、内容、学习者、技术、学习支持、机构。其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韩教授引用Garrison(2004)的话,“试图总结出标准化的有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非常大的挑战。”他介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五种分类:按教学方法分有传递-接受、基于问题、基于项目、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按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按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个别、小组协作;按“混合”方式,分并列型、辅助型、递进型、交替性(翻转型)、螺旋型;按教学环境,分为物理教室、虚拟教室、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实习/实践场所。其三,混合教育的评价体系框架。评价维度包括F2F教学评价、online教学评价、教学事物评价、活动历程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办学机构等等;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行为、自我效能、学习情感、学习投入、学习态度、个人学习行为、群体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网上学习状态监测、网上教学态度监测、培养过程等等。总之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过程化、综合化、基于大数据源的教育评价与研究综合平台。针对学校的评价,其内容包括愿景与理念、课程与评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政策与组织架构等等;针对教师的评价,其内容包括混合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与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支持,信息化教学能力成长等等;针对学生的评价,其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等等。

  (二)技术系统

  清华教育在线(THEOL)平台V7.0助力教学模式创新。这一平台基于多种教学理论、面向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的教学、XMOOC(基于微视频+即时反馈)、CMOOC(无预订的大纲、非结构化知识)。这一平台适应各种网络终端,包括PC、手机等。

  (三)组织变革

  韩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断研究实施方案,推进学校混合教育改革:基于混合教学的课程层面改革主要是混合课程设计手册的开发,基于混合教学的专业层面改革主要致力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办法,基于混合教育的学校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改革整体策略。

  混合课程设计手册分为前期分析、课程整体设计、学习单元设计,与之对应的平台建设就是基础信息导入、课程整体建设和学习单元建设。前期分析主要包括课程现状分析、课程对象分析、混合学习环境分析;基础信息导入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建设、学生数据导入、课程模板选择。课程整体设计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导学、单元划分;课程整体建设就是发布课程基本信息、发布课程导学、建设课程栏目。学习单元设计主要包括单元导学、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学习单元建设就是发布单元导学、上学学习资源、发布学习活动和发布学习评价。

  高校混合教学实施阶段分为无意识阶段、有明确意识并制定计划阶段(其着力点在于学校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付诸行动)、有课程探索探索试用阶段(其着力点在于提升教师的意识、态度、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相当比例的课程常态化应用阶段(其着力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

  韩教授及其团队应对互联网与人类学习变革,建立了与之匹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综合能力提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的三个阶段。四个维度是指ICT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三个阶段分为应用阶段,即:开始意识、技术工具应用、技术整合、标准化模式;深化阶段,即:理解领悟、终身泛在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中改进;创新阶段,即:创造变革、数字化工作和学习、创造性教学能力、创新引领。

  韩教授最后说,未来的混合教育应聚焦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内在动机”,创新“教学模式”,脚踏实地提升质量,科学实证的分析,构建共同体,汇聚众智,回归教学常态、原生态。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