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冯瑶瑶
2019年5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西北大学2019年“教学名师讲堂”活动。在西北大学南校区5号教学楼,模拟法庭的西南侧知识产权报告厅,聆听第六堂课“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上好一堂课”,这堂课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讲述。
傅教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课前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中信息化教学组织、课后信息化教学服务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互联网+”赋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新内涵,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广大教师开展了深入交流。
傅教授先让大家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一是对大学生要合理“増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入。
傅教授解读完教育部政策后,又解析知识网络化促使了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信息时代下的教与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信息的多样表征能力。同时设疑生趣,强调诊断性评价并将传统面授与线上教学结合,由课堂学习转变为资源学习,注重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教师的“教”要转变为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单向传播应转变为学与教的融合,建立基于理解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总之,聆听了此次报告,受益匪浅,对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