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宋冬梅
2019年6月12日周三下午,师资发展部教师参观了西北大学博物馆——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下面,就本次参观浅谈几点感受:
一、大学之博大精深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包罗万象,从基础的衣食住行到上层的思想碰撞,每天都在这个圈子中上演。在大学中工作生活,既教会我们做事,也教会我们做人。
来到百年名校的博物馆,用震撼一词仍不能完美表达当即的心情。西北大学在近代中国危难深重、救亡图存的风云激荡中诞生。国事多故,创业维艰,但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使命,秉承“公诚勤朴”校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深,扎根西北,放眼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兴学图强,为国育才。已发展成为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产生了中国思想史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氏变换”、“王氏定理”。“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理论”等多项重大理论创新,培养出近20万名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7月,新华社新闻图片社以“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展览”为题,刊发20位科学家的肖像给予褒扬。其中高校6席,西北大学教师占据2席,即物理学家侯伯宇教授、数学家王戍堂教授。侯先生发现的“H(侯)——变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侯氏理论”。王先生的《 ——可加拓扑空间》论文,1964年在波兰《数学基础》发表后,引起波兰、美国、匈牙利、奥地利、日本等国专家的关注并予以认定,被称为“王氏定理”。我们今天瞻仰的就是“侯氏理论”的发现者——侯伯宇教授。
二、学高身正的敬爱师尊
侯伯宇先生1930年9月11日生于天津,祖籍河南永城。自幼酷爱学习,求学之路艰辛曲折。因逢战乱,他跟随父亲辗转多地,先后就读过10所小学、3所中学。1947、1948年两次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49年曾到台湾大学短暂学习,1950年重回清华大学、1951年到东北师大军干校学习。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两年后因成绩优异提前本科毕业,分配至西安矿业学院(今西安科技大学)任教。1963年,他以数学满分、物理99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学部委员张宗燧读研究生,1967年毕业后留所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证明了国际群论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式;60年代初,他参加“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6年,他的研究成果《场论的完全可积性及量子场的大范围行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和周光召等合作完成的《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进入古稀之年,其研究工作依然处于国际前沿。
侯伯宇积极从事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向学生介绍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自己科研的最新进展,千方百计选送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他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他从不让学生给他拜年,即使逢年过节和学生在一起也是讨论学术问题。他始终以自己的善良、宽容、认真和正直,塑造和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他是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时代先锋,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