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雷雨
6月12日下午,我参加了我院举办的“师德师风活动——参观侯伯宇纪念馆”。虽然在参观之前,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对侯伯宇教授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到了纪念馆里面,听着讲解员专业的讲解,钦佩感不禁油然而生,这种感受不是在家看纪录片或是看网页就能得来的,所以更觉这次机会宝贵。
侯伯宇教授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氏理论"创始人,一生中在很多世界顶级学府学习过,命运多舛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坚持学术研究,真正做到了为科学奉献一生。我所从事的学科与侯伯宇教授相去甚远,却依旧可以非常容易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和科学的热忱,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对教育事业带来的宝贵财富,这份财富不仅是学科内部的理论学识,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对教育同行的引导与警醒。
讲解员讲了许多侯伯宇教授的先进事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两件事。首先是侯伯宇教授对于国家的奉献精神。抗美援朝时期,许多青壮年都自告奋勇上前线为国奋斗,侯先生作为一位高级人才也踊跃报名,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为国家而活的,没有国便没有了家,所以他要守卫家园。后来由于国家对人才的保护,他没有去战场,但依旧主动去学了俄语,希望能在前线做一名翻译,为志愿军和盟军更好地沟通做出贡献。战火并没有持续很长世间,战争结束后,侯伯宇毫无怨言,迅速回到工作岗位开始科学工作。听着讲解员这段讲解,一位睿智又有执行力,对祖国一腔热血的科学家形象一下子跳到我的脑海里,我想起了我身边的老师,又想了想我自己,一下子像跌入了尘埃。和平年代,爱国如何表现,又如何影响学生,相信会成为我下一个阶段备课案例中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点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年代更是如此,我要先以身做责,在搞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带入课堂,让从小衣食无忧的学生知道幸福生活的不易,知道作为喉舌,我们时刻都在用声音替国家发声。
另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情是侯伯宇教授晚年的一件事情。侯教授晚年在确诊癌症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希望医生能帮助他能至少再活三个月,而他要用这三个月把未完成的科学研究做完并规整入档。讲解员讲到这里的时候,情绪有些激动,声音都有些嘶哑,听得人也为之动容。讲解员讲解了这么多次,还是这么受感染,可见人的情感是互通的,这一行为的确非常人所能为。究竟是内心多么强大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冷静考虑科研完结时间,究竟是多么热爱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人,才会在死神宣判的时候讨要时间去完成科研和教育的使命。这是一种对于科学的信仰,对于教学的气节,我们年轻教师何止要学习,更应膜拜。
我在参观的时候还遇到宁强县的中学组织在校学生来参观学习,我的学生不能在现场受到感染,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这种宝贵的学习经历消化,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所谓教育的星火相传生生不息,大抵就是这样吧。
 时代先锋——侯伯宇先生
 侯伯宇先生的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