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学院 董维华
本学期学习了《孝经》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我对《孝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孝”和“德”更是颇有感触。
《孝经》是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上至古代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孝为首,就是所谓的“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其为人谦和,以德服人。刘恒登基做皇帝后,依旧亲自服侍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薄氏,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自己亲口尝一尝,冷热相宜才安心让母亲服用。他不仅对自己的母亲尽心尽孝,而且做为一个帝王,“定振穷、养老”对普天下所有的老人也是心存孝道。说起孝道,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感人可泣的故事,而且许多都是出自寻常百姓家,比如拾葚供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等等。这些小故事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当我们真正的做起来,却发现非常的艰难。
我们深知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呱呱坠地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温暖、包容,当然也有希望和期待。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多少白日晴天还是风雨之夜,父母的心思都在儿女身上,给予我们无私无尽的爱,常言道父母是人生第一老师,对于孩子,不仅要“养”而且要“育”,父母的恩情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承欢膝下能够报答的。他们也是没有奢求我们会给什么样的回报,孙中山先生说的好:“譬如生子虽好,反哺必在二十年之后。”
小时候听过一首歌,歌名是《常回家看看》,写的很淳朴,真实。如今成家立业以后,果然常回家看看成了一种奢望。“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而我们很难做到,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平时的打电话的嘘寒问暖,闲暇之余抽空回家看看父母,算是尽的最大的孝道了吧!
作为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每年要为年满18周岁的学生,举办“成人礼”,邀请学生的父母来校参加,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学生为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献花鞠躬。我看到有的父母眼角泪光闪闪,有的神情若有所思,有的双手捂在嘴巴上,似乎欲言又止。从父母的各种表情可以看出,简单的献花和鞠躬,父母都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或许父母从来没有正式的感受到孩子给自己的回报,这种简单的仪式也算是一种“回报”,而它包含了多少心血、付出和希望。我非常赞同举行这样的仪式,学校这种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深深的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这时候生活确实需要仪式感来刺激一下我们平时麻痹的神经,比如有的幼儿园,老师让小孩回家给父母洗脚,而父母突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做这一点事情了,惊讶中带着惊喜!所以,学院的成人礼是一项值得倡导的仪式,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我们的学生在成才之前要先成人。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抱着一颗感恩的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要回报父母,而且也要回报师长、回报社会。做到“孝”“德”在心中,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