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杜曼
近期,第十届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落下了帷幕,个人认为不管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都要对这次比赛进行总结,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作为一名观赛者,我从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参赛老师们浓浓的教学情怀,他们在展示教学成果中实现自我完善,把三尺讲台当成了教授知识、引导观念、传播正能量的舞台,为此,各个专业的老师充分的发挥了专业特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多彩的教学盛宴。
通过对参赛老师授课过程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通过预赛后一周时间的准备,在决赛中,有的老师的授课内容和环节更加丰富,逻辑性更加分明,环环紧扣,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做出如此大的调整,是与参赛老师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更与参赛老师的教学态度分不开,比如商学院杨江丽老师,在预赛前对参赛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不断打磨,多次在商学院例会上进行讲授,众多老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见,一次次的推翻了方案又一次次的提出新的方案直至预赛开始,预赛中由于种种原因整体的呈现没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在预赛结束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雕琢打磨,把一些新的知识和元素注入,丰富了内容,同时对逻辑关系进行了调整,在决赛中虽然由于设备原因导致了中断,但整体而言与预赛相比提升的幅度较大,虽然讲述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却让人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纵观整个比赛,可以发现有的老师为了规避效用递减对授课的内容做了调整,希望通过新鲜感增加亮点,当然选取新的题材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个人认为能在同一知识点上讲出新意的难度更高;有的老师在讲述中组织的材料过于单一,让人们不能产生情绪的变化感觉平铺直叙,要是能够在组织材料的时候注意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让授课过程有跌宕起伏会更能引起共鸣;有的老师在预决赛中没有任何改变,第二次观看的效用有所下降,导致观者的情绪不高,觉得没有更多的看点,实质上仔细分析老师的授课展示会发现依然会有曾经没有注意到的能够让我们借鉴的地方。
总之,一场比赛,让我们认识到了授课是一门艺术,不同人处理的方法会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由于对内容的深度把控程度和角度不同也会有所改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真正的让赛教发挥以赛促教、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