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崇宁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何伟教授的《从时代的发展看语言学理论的创新》直播讲座。讲座中何伟教授结合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时代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深受启发。
个人主要收获有:
一、了解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分别是古希腊的逻辑语法研究、古印度的音韵研究和古代中国的训诂研究。世界语言学史上形成的这三大研究传统,还没有将语言研究从哲学、经济、逻辑学、文化学中彻底剥离出来,使之客体化、前景化。对逻辑语言而言,语言是哲人辩论和平民交流的通用工具,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因而对于逻辑语法,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基本工具(本体论),具有交际性、具有交际性、逻辑性和人文性(认识论),主要借助逻辑思辨(方法论)来研究语言和语法。与之不同,传统语文学(古印度的音韵和古代中国的训诂)紧握“规定主义”的利器。通过对经书等典籍中字词的读音、意义等的匡谬正俗,进而达到规范吟诵、阐明义理、规整语言、统一思想的根本目的。因而,对于传统语文学,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基本工具,具有交际性、人文性,在疏通、传继思想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自然生物观。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借用历史比较法来确定两种及以上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对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语进行构拟。历史比较语言学既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流派,它的诞生使语言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同于把语言视为“基本工具”的本体认知,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作存在亲缘关系的自然生物体、有机体,因而侧重从生物学视角、在进化论指引下研究不同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及亲疏程度,专注于语言的自然属性。
三、理清了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分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符号系统观、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语言天赋能力观、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社会符号观、认知语言学与语言认知工具观。以及其他语言学科分支或流派。
四、明确了语言学理论及语言观的嬗变规律。语言学理论及语言观的流变关涉人类需求、自然和社会条件、科学发展以及哲学社会思潮等影响因子。方法论的流变蕴含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纷争与调和。由此,我们得出两个重要启示:(1)创新语言学理论离不开强烈的时代意识;(2)创新语言学理论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向导。接着,何伟教授在梳理了对中国语言学先前的反思之后讨论了当今语言学的创新。她指出创新的原则是时代意识、问题向导。创新路径是传承为基础,时代为背景,实践为根本,问题为导向,互鉴为方式。
何伟在最后的结语中说道,纵观语言研究史,从经典语言研究,到历史比较语言学,再到现代语言学、再到当代语言学,每一个语言学流派的产生均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科学发展、科学及哲学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每一个语言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当今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也应当与当下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和哲学社会思潮的兴替相呼应。新的语言学理论应关切语言的复杂性、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需求。新的语言学理论应在纵向传承的基础上,走横向互鉴的道路。
我对何伟教授讲座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她所谈到的生态语言学部分,我今后会尝试运用她所建构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去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语料,探索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