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乔露
2020年,太多的逆行者以无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扛不过去的,没有一个冬天是熬不过去的。在这次战役中,国家给予了教师太多的保护和关怀,对此,作为高校教师,我相信每一位为人师的教育者都有太多的感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撑起教育的一片天,保证战“疫”期间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的春天未能如期返回课堂,却在直播间开启了另一种努力。
忙碌是一种努力,质量是一种追求
2020年的三月,平凡的我依旧做着平凡的事——教书育人,但不一样的是,我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继续着师之责任。三月春暖花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而教与学依旧是我生活的日常,倾心于直播间与学生的互动,思考于直播间名师的传授。
3月27日,个人参加了高校教师网络中心组织的网络直播学习,聆听了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质量与评价》的精彩课程。史教授以“高等教育与个人生活命运改变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分析对比,提出高校大学生学习质量与评价这一重要话题。
不可否认,传统教育下的优秀者和新时代对于优秀者的定义与标准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教育强调课程内的优秀表现,忽视了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而当下高影响力的学习应该聚焦于课程之外的高校实践学习,侧重于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不断反思的能力。传统教育早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达到终身学习,故而思维的学习、方法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是对当下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在接受了大学教育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能否独立处理各种突发性问题,能否很好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等。
我们强调,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那么高校该如何提供给大学生这样的准备呢?大学生基于怎样的目标达成才会产生高评价呢?我想更多的侧重于高校学习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建立有温度、有思想的校园文化,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
一直以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互动性较强,尽管只是教授理论课程,但是尽可能的要求同学发散思维,通过表述分析、排练表演、组织策划等方式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举一反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实践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将客体身份转为主体,通过沙龙、论坛等方式建立师生互动,提高学习质量。
通过聆听史教授的课程,我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评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坚定了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更促使我去思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改变大学的教学过程开始,从改变大学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开始。愿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忙碌于教育教学“量”的同时,都能追求“质”的水平,共同为实现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立心、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