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认识


  商学院 白春梅

  3月27日上午,本人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中心“质量革命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习成果实践与应用”专题培训课,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教授史静寰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质量与评价》的讲述,受益匪浅。

  “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斯冰塞)、“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当你把学校教的所有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在经济欠发达的过去,教育是一种奢侈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为一种公共物品。社会、尤其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极大的财力和物力。从上世纪末开始,高等教育在我国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个人生活和命运。但是人们发现了一种怪相:教育日渐发达,却存在学习危机(不愿学、不会学、学不好、学不会)。究其原因,是教师技能不足?缺乏激励?学生学习准备不足?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低下?教育投入未达及教学?

  教育的质量、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校的任课教师,必须将教育质量的关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质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应该如何衡量?质量到底高还是低?按照史静寰教授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从基本知识到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全面准备。质量包括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按照德洛尔报告,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史静寰教授讲的几个观点让我深受感触。

  一、加强师生互动。史静寰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在师生互动方面,我国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差异明显。27.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来没有得到任何老师的反馈,而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只有7%。这里的师生互动并非狭义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课堂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强调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职业生涯的规划、成绩的分析、学习方法的探讨,甚至其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中国老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但是互动较少也是不争的事实。史静寰教授团队的研究还发现,师生互动越高,学生自我汇报的教育收获就越高、客观测评得分也越高。

  二、提升大学学习体验:美国2名知名教育学者桑迪.波美和迈克尔麦费逊认为,关于高教的研究很多,但都避开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体验教与学的“黑匣子”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针对诸如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老师、课堂、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的体验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很难对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大学生要合理“增负”。大学生身心已经成熟,有更高的理解接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很多大学生比中学、甚至小学生还要轻松,使原本最应该努力奋斗的年纪变成了逍遥自在。他们整日看手机、玩游戏,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当这种轻松自在成为气候,稍有难度的知识、稍有难度的课程就会出现大量考试不过关。逼迫老师们把原本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大学课堂回归到了应试教育。

  四、有影响力的高效教育活动应该包含如下内容: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需要积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需要不断反思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对学生的学业和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