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 韩春荣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苏大学吴鹏老师关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一体两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受益匪浅。
既然所有的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涵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思维提升三个维度,而每一个维度中都包括了能力、知识和素养三个方面。可见,思想引导必须要贯穿其中,尤其要融入文化教学和思维提升中。这种融入当然应该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和培养。那么我们一线教师该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呢?江苏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值得借鉴。针对英语课程,一体指英语应用能力,两翼分别指场景性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讨论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有赖于每一节课中基于某一真实任务的完成得以提升。英语学习必然涉及到跨文化沟通能力,如果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只需要给他们输入西方文化即可,这就有悖于思政建设的初衷了。所以这里加上“场景性”的限定就是为了避免文化刻板印象,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基于自身的文化基底语境,能够在具体的人际、社会、机构和事件语境中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合适的语言,能够做到对话语主题、受众需求和表达形式三方面运筹帷幄。提到批判性讨论能力,其实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能够具备辩证合理地消除意见分歧的能力。面对问题时,学生能够识别出这是事实还是争议性立场;能够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来支持这一争议性立场;能够评价这些论证是否合理;知道如何合理且有效地用论证支持自己的立场。
那么,怎么实操这一教学模式呢?江苏大学的老师们主要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环节来实现这一模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第一,具备批判性讨论能力、正确认识中西差异、合理且有效论证中国立场、方案、智慧的能力;第二,掌握批判性讨论的方法、明白中西方立场差异、懂得中国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第三,具备“四个自信”和家国情怀,能够理性思考。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都可以通过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依赖一门主干教材加相关补充教学资源进行运作。教学评价的考核也可以参照教学目标,从能力、知识和素养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去考核其成效。
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需要思政建设,其他课程也同样需要思政建设。各科教师都需要勤于思考,尝试着去开发自己的主干教材,找到与思政教育契合的题材,充分挖掘自身专业发展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切合点,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