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任梦阳
庚子年的开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沉重,世界正常的政治交流、经济秩序都受到影响,几乎所有人都在思考疫情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又需要我们怎么去做。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在疫情期间该抓紧“停课不停学”,首先是加强自我学习。而最近学习了慕课“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的课程,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明源远流长。
课程是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李勇刚老师讲授。课程主要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探讨“大一统”的起源原因、发展因素、担纲人及如何发展为“大”的四个核心问题。课程精巧在选择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串起中国思想文化历史演变的各大关节,与通常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作比较来集中回答。
具体内容为: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的思想变革,回答了“凭什么大一统”;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制度的变革,回答“靠什么大一统”;唐宋之变,从门阀到科举选人的机制变更,回答“靠谁大一统”;由元而清,少数民族带来文化政治的“压力”同时变为动力,将中华文化深化与扩展,回答了“大一统怎么大”这个问题。其中,殷周之变,李老师从殷与周两朝的祭祀上比较,周如何建立“新秩序”,将尊神变为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真正展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时,“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从宗法制与封建制、天下体系与礼乐文明,制度与文化两方面充分回答了周对我们“大一统”构建做出的贡献,即使今天我们依然在强调“以德治国”,“家国情怀”、“家国天下”,礼仪之邦,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学习多元一体的统战智慧。周秦之变,从封建制的危机及诸子的应对讲起,主要讲百家争鸣中儒家、道家、法家在从秦到汉发挥的不同作用,同时,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大一统”找到了两个最硬核的“抓手”——郡县制度和伦理纲常,实现政治及文化整合。唐宋之变中,李老师从豪族社会与门阀政治讲起,充分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及改变整个社会方面发生的作用。科举让一批平民出身的新士大夫成为大一统的担纲者,宋明理学从“存天理”、“灭人欲”两方面重塑士风,让担纲者更为优秀。由元而清的时代,李老师从游牧民族对大一统贡献讲起,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明清改土归流从政治上让文化最大限度交流交融。清朝对于大一统全面进行整合,将我国的疆域范围扩展到最大化,第一次把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不同文明形态统合为一体,奠定中国版图基础。
李老师在总结中强调中华文明是驱动大一统的精神内核,她生生不息、海纳百川,经历多次变革到始终坚持大一统这个主流。大一统要实现及发展,政治外壳是必须与其精神内核相互配合的。在近代大一统也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挑战,即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皇权政治走向人民共和,大一统如何在中国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完整个课程,我更为宏观的认知了曾经学习的历史、思想史,且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多元的融合的包容性极强的。未来,我需要向历史学习的还很多。对于李勇刚老师的授课,充分展示高精尖的专业素养对于课堂内容充实有活力的重要性。一堂课,开始一个主题,如何吸引人,吸引“点”选择的好,课堂的话题及讲点可以水到渠成。思想文化类内容的讲授可多才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此之类的逻辑,让知识点有理有据的展现出来。对于事情的认知,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去了解才能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思想类、历史类的事物一定得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境遇及心理去实事求是。要上好一堂思政课,一定得在理解所述理论的基础上,探求现实发展的意义,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所讲,传达最符合实际的主流思想。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