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活动通知 教师培训 师资阵容 教师论坛 教学资源 学习交流 官网首页

浅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实验实训中心 张卫强

  互联网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距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50多年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有机融合,这样的技术融合使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便应用而生,这一赛事的诞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又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第一,“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这是推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小觑的不利影响。例如,人们已经普遍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或学习,对于某些需要深入研究或者需要一定的实践、创新、创作工作才能得出的结论,习惯于通过网络直接查询或者模仿,而缺少通过实践或者创作创新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长此以往,这将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精神等后果。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设置正是基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进而以赛促学促进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新创业,珍惜时光,将自身的美好青春与时代的大发展高度融合,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升的新时代青年。

  第二,“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这是加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实践。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落地,助推学生成人成才,这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单位与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模式为新时代背景下新服务、新业态的诞生与传统行业发展注入了源动力。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新型技术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带动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成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重要一部分。

  第三,“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这是高校发展实现产学研促就业的新模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一步拉近了高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产业后,又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一种有潜力、可持续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

  第四,“以赛促发展,融入时代新元素”,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以创新成果产业回报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在第五届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当中,已经加入了与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专题项目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这些新元素的融入更加有利于树立起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将自身的创新创业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经举办了五届,五届大赛累计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团队参赛。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吸引了来自国外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53所院校6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国际赛道的比赛,真正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